“龍舟運動”是一項集眾多劃手依靠單片槳葉的劃槳作為推進方式,運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劃水,推動舟船前進的運動。中國龍舟協會的標準比賽龍舟配備有龍頭、龍尾、鼓手、舵手,以此保持中國民俗傳統。龍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具有純真的民族情結,是一項獨具風格別有情趣的民族體育活動,它融民族性、藝術性、技術性、群眾性、趣味性于一體,具有文化傳承、娛樂、教育、經濟運作等社會功能。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聊城大學龍舟隊成員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有①文獻資料法。通過聊城大學圖書館豐富的圖書資源和中國知網,翻閱大量圖書和閱讀大量文獻資料獲得一些基本信息,明確研究目的和范圍然后進行具體分析,為本文的寫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②問卷調查法。對聊城大學龍舟隊的隊員發放問卷40份,收回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40份,有效率100%。在這40名成員中,有男隊員22名,女隊員18名,從問卷的回收情況看,隊員們都能認真填寫,積極配合,調查情況基本屬實。收回問卷后,進行分類整理,數據統計,然后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研究。③數據統計法。通過具體的計算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
二、聊城大學龍舟隊的開展現狀與分析
①聊城大學龍舟運動開展情況的調查分析。聊城大學龍舟隊現有男、女兩支隊伍,1名教練員,近40人次,分別來自體育學院和各學院的高水平學生。②聊城大學龍舟隊獲獎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聊城大學龍舟隊自成立以來,共參加了43場重要比賽,獲得省級以上比賽冠軍30項,亞軍22項,季軍32項。其中獲國際級比賽冠軍10項、亞軍11項、季軍3項、四至八名2項;獲國家級比賽冠軍15項、亞軍8項、季軍21項、四至八名30項;獲省級比賽冠軍5項、亞軍3項;。獲得市級冠軍10項、亞軍3項。為國家、山東省、聊城大學爭得了榮譽,成為中國高校龍舟事業發展的一面旗幟。③聊城大學龍舟隊訓練情況的調查分析。聊城大學龍舟隊的訓練主要采用陸上和水上的訓練方式,上午主要在陸上鍛練力量耐力,下午在水上主要練習技術和戰術對策。④聊城大學龍舟文化氛圍的調查分析。龍舟文化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傳承中需要我們時刻不要遺忘它的歷史內涵,而又要著眼于時代價值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龍舟文化薪火相傳,越來越旺,而這些條件,高校具有的優勢。
三、聊城大學龍舟運動的發展對策
①校領導重視龍舟運動。龍舟現代化是龍舟發展的必然選擇,競爭更趨公平化、公開化,技術戰術和訓練手段更趨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制度更趨完善合理,娛樂性和觀賞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②龍舟校園文化 。作為龍舟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紀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階段從民族盛大節日慶典的形式弘揚愛國精神,并使之升華為中華民族“剛正不阿、忠心愛國、團進奮進”的傳統思想,積淀為我們民族綿延發展的凝聚力,對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社會意識,社會行為具有積極的貢獻。③龍舟訓練場地設施的建設。 目前在中國大學生協會賽艇與龍舟分會的33個會員高校中,聊城大學龍舟隊的訓練裝備處于中游水平,訓練生活中補貼排名倒數。東北電力大學曾興建立“蕩漿池”,滿足了冬季訓練的實戰需要,購置力量訓練器50余件、測攻儀20多臺,添置了運動能力檢測設備。像東北電力大學、北華大學等北方高校,紛紛在南方建立訓練基地,龍舟訓練的系統性,聊城大學龍舟隊應該改善訓練條件。④教育師資力量的投入。聊城大學龍舟隊現有1名教練員,監管男女龍舟隊,對于隊伍建設的全面性及長遠規劃在邏輯上不夠強、層次上不夠分明,加強對高校龍舟教練員的業務培訓和引進專業龍舟教練員是提高聊城大學龍舟隊訓練水平的當務之急。⑤訓練經費的來源。 聊城大學龍舟隊的經費主要是學院向學校的申請,少部分來源于比賽獲得的獎金。還可通過參加商業性的龍舟賽事來積累比賽經驗,彌補資金的不足。可以與企業合作展開龍舟運動職業化。⑥龍舟隊的創新管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的龍舟運動的外在表現形式隨之出現的一些變化,應加強龍舟運動的管理,建立龍舟機構。還要豐富管理人員的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知識,深入開發龍舟項目的文化底蘊,這樣才能根據在企業、媒體和運動隊之間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
四、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聊城大學龍舟隊的現狀調研研究,可以發現學生訓練時間和學習時間存在沖突,因為隊員既要上好文化課,又要提高龍舟的專業水平,龍舟是一個團體的項目,必須依靠隊員團結一致才能調高成績,聊城大學龍舟隊能取得今天的優異成績已實屬不易,通過比賽他們有了保障,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檢驗。
聊城大學龍舟隊隊員存在學生流動性強,每年都要有優秀隊員畢業,造成了人員流動性,這就與其他的職業隊拉大了差距,學校可以設立一些獎勵措施留住優秀隊員。因此, 建議學生在學校期間的訓練時間和學習時間難免發生沖突,尤其是在參加比賽期間,這種沖突更是無法避免的。需要學校的全力支持、統一安排,幫助學生調課程、安排補課、安排另行考試等。每年都有優秀的隊員畢業,造成人員流動性強,每年隊伍的人員都是新老結合,這和成熟隊比是個很大差距。可以留下一部分老隊員,把新老隊員的比例安排恰當;自己可以自行多組織比賽,以磨合新隊員,使其盡快適應。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計劃綱要[Z].1995
[2]劉民雄.龍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79-681
[3]李瑞岐.龍舟文化研究[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1:75-76
[4]林萍仙.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征及其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2003,23(3):62-63
作者簡介:朱超(1991—),男,聊城大學體學院2016級研究生,專業體育教育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