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并以嶄新的姿態,迎接這諸多外來思想、文化、經濟等全新的東西,積極投身于國際浪潮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活力。在此過程中,西方各種較為激進潮流的思想也隨之傳入,對人民大眾的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結合西方語言學家、哲學家諾姆·喬姆斯基《恐怖主義文化》一書,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通過分析西方政治制度的隱形弊端,指明我國政策的優勢。
關鍵詞:恐怖主義文化;文化霸權;喬姆斯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以嶄新的姿態,迎接這諸多外來思想、文化、經濟等全新的東西,并積極投身于國際浪潮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活力。在此過程中,西方各種較為激進潮流的思想也隨之傳入,對人民大眾的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針對這種情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洋為中用,結合世界優秀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
在談及《恐怖主義文化》一書之前,筆者首先對諾姆·喬姆斯基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喬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語言學和哲學教授,被公認為當代杰出的語言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和政論家,是當代反對西方霸權主義的泰斗。
一、《恐怖主義文化》大背景
關于《恐怖主義文化》一書的寫作大背景是美國在1981年和2001年宣布 “反恐戰爭”后,喬姆斯基認為國際恐怖主義的主要源頭是美國領導的世界強國。
他引用一部美國軍事辭典中對恐怖主義的定義,說那是:“故意使用暴力或威脅使用暴力以策動恐懼,試圖強迫或恐嚇政府或社會以追求政治,宗教或意識形態目標。”他據此指出恐怖主義是對某種行為的客觀描述,不論行動者是否國家機器。
喬姆斯基對美國政府一貫持鮮明的批判立場,而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批評成為他的很多政論的基點之一。喬姆斯基對此提出兩點理由:首先,他相信如果他的著作是針對自己國家的政府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其次,他認為美國作為世界上現存唯一的超級大國,和以前的所有超級大國一樣霸道。
二、文化主義霸權
在《恐怖主義文化》一書中,喬姆斯基多次談及到美國處理本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上的霸道形式,這種形式的背后所蘊含的隱性觀點正是文化主義霸權。所謂的文化霸權是指采用各種文化工具,如文化理論、文化產品、文化資源、文化人才等對社會思想意識進行支配以期達到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諸方面占主導地位的效果。而文化霸權則重點表現為四個方面:理論侵蝕;產品輸出;資源侵占;人才搶奪。美國的外交所做的種種決策其背后正是與這寫理論相吻合。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霸權具有侵略性、欺騙性、規模性、復雜性、長期性的特點。
在當代國際政治條件下,文化霸權已經成為一種新現實。文化霸權是憑藉政治霸權和軍事霸權走土歷史舞臺的。它又因為世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導致大國傳統權力手段有效性的下降而日顯突出。
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霸權又表現出了其特有的新的性質。
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具有復雜性和廣泛性。擴展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成為霸權主義目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許多代表人類普通的精神需求成為普世的價值觀,如人類普遍具有對民主的渴望、對自由的追求、對人權的向往,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重要的思想啟蒙作用。但隨著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日益淪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為資產階級的剝削、掠奪和擴展提供了合法的外衣,尤其是對外政策中的雙重標準更暴露了西方主流文化價值觀的異質性和偽善性。
在手段上更加具有多樣性和隱蔽性。在世界歷史上,大國的對外擴張統統伴隨著文化擴張,只有文化上的征服才會實現長治久安。隨著殖民主義的結束,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不再采用野蠻、血腥的手段來肆意摧殘當地的文明,而多采用非官方的形式,通過多種手段,形式隱蔽的文化交流、貿易交流等,大力推銷其文化工業產品,向外輸出美國文化。
三、對我國的警示
中國共產黨在制定對外政策時也同樣重視道,高舉道義的大旗,將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就指出:我們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人民,爭取一切國際朋友的支持,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為了保衛國際和平和發展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
中國共產黨一直將維護世界和平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因為中國需要和平,維護世界和平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在處理同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國家的關系時,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和發展了友好合作關系。例如: 在亞洲,中國與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國成功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同印尼解決了關于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樹立了和平的形象,成為鞏固地區和平、加強亞洲各國團結的典范。
總之,對恐怖主義是應當譴責還是支持,喬姆斯基認為恐怖主義(及暴力和強權)總的來說應受譴責,除非在某些情況下是為了避免更大的恐怖(或暴力及濫用強權)。面對國外的文化侵略,我們更應該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積極應對世界文化潮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景治. 中國民主制度的結構性特點和優勢[J] 學術探索.2015(04)
[2]羅振建;林華山.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2)
[3]丁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J].當代中國史研究. 2011(04)
[4]陳廣猛.論思想庫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10(01)
[5]中國外交政策的進步[J].領導文萃. 2010(08)
[6]南鋒霞;韓鵬杰.從《東方學》看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J].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
作者簡介:何慶玲(1992—),女,漢族,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16級研究生。 研究方向: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