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自媒體環境為大背景,抓住微博這一典型的自媒體平臺,緊扣自媒體的傳播特征以及環境特點展開論述。本文通過對網絡輿論暴力這一概念進行定性,分析對催生網絡輿論暴力的原因,從而探究網絡輿論在微博平臺上出現后,是如何一步步脫離理性和控制,產生病變,進而誘發暴力行為導致網絡輿論暴力的生長,并總結在微博這一典型的自媒體環境下,網絡輿論暴力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通過對網絡輿論暴力產生和發展要素的以及一般規律的把握,以“引導”、“調控”為關鍵詞提出促進積極網絡輿論產生和推動網絡輿論健康發展的創新優化策略。
關鍵詞 自媒體 網絡輿論暴力 微博
一、把握自媒體環境
自媒體,是社會四面八方,各個階層的不同聲音,他們利用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向廣大的受眾群自主傳播信息。當前自媒體平臺層出不群,各具特色。其中,微博作為用戶龐大、發展較快的自媒體平臺,僅新浪微博2016年12月的月活躍用戶數(MAU)就已有3.13億。 因此本項目組在研究時以微博為例,探究微博平臺中網絡輿論暴力的產生與發展。其主要特征在于,自媒體時代與傳統媒體時代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平民化和草根化。以微博為例,微博的開放和包容使普通民眾能享有表現平臺,個體也能夠掌握話語權。信息的來源及傳播完全由用戶主導,不受特定的媒體背景和信息圈子的局限,新聞的制造和傳播不再是專業媒體機構獨享的權利。信息的傳播不再遵循傳統媒體自上而下、一對多單向的傳播規律,而是以自下而上、全方位地進行傳播,一經發布就能在極短的時間幾手傳遞,反饋和互動幾乎能及時進行。
二、網絡輿論暴力的產生、發展規律
(1) 網絡輿論暴力概述。網絡輿論即網民這一新興的群體在互聯網上公開表露針對各種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產生的意見、態度和心理。網絡輿論暴力是輿論非理性在網絡平臺上的變異,是網絡輿論脫離理性和控制,誘發的語言暴力以及行為暴力。
(2)網絡輿論暴力產生、發展的原因①微博環境。在解放話語權同時也為網絡輿論走向暴力提供了溫床。一條微博的傳播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在這過程中用戶可以任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信息經過幾手傳播后經過往往已是面目全非。② 傳統媒體。當突發事件進入視野時,普通用戶作為辨識、求證能力較弱的個體,通常傾向于向傳統媒體特別是向傳統媒體中的官方媒體尋求證明。③ 輿論領袖。事件發生后,觀點和態度相同的人群會聚集并形成以輿論領袖為首的輿論團體,并由輿論領袖發聲引領輿論的走向。④ 微博用戶。我國處在社會急劇轉型期,尖銳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都容易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微博用戶每天都會瀏覽大量的信息,其中一些信息真假難辨,用戶在龐大的信息面前很難做出客觀理性的判斷。加之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和習慣性懷疑,人們潛在的憤怒情緒很容易被煽動,脫離理性的思考軌道,形成偏激或者極端的言論。
(3) 網絡輿論產生、發展規律探究。微博中,輿論暴力起源于輿論事件,這類事件往往帶有爭議性、涉及弱勢群體或是有悖傳統道德的話題,會引得用戶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由于立場、價值觀和情緒的不同,微博用戶在熱議時所表現出的對立或相左觀點會激烈交鋒,歷博弈后,輿論團體各方群體無意識激活群體極化,置身于相似或相近的看法和觀點中的人不斷強化原有的觀點,變得極端。這是網絡輿論暴力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形態,也意味著網絡輿論暴力的開始。
隨著事件影響力擴大,事件多方主體以及大量的微博用戶都會參與進來,事件的關注度和討論度不斷上升,各方觀點鮮明化。當各方分歧拉大,就產生初步的諸如謾罵、誹謗等言語暴力,網絡輿論暴力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這一階段,輿論表達形式異常豐富,具有諷刺性質的文字、圖片等層出。
當各方觀點的對立和差別愈加明顯,強勢的觀點和輿論團體壯大,言語暴力升級,進而會出現違背他人意愿公開其隱私信息,散布涉及個人隱私的不實信息等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的暴力行為,網絡輿論暴力達到頂峰。此時每一次信息的更新都會再次激起新的好奇或憤懣網絡輿論暴力如同雪球般不斷聚合、裂變、擴散。
當相關主體以及有關部門發聲或出面處理后,事件的來龍去脈將逐步得到明晰,各方的態度也會相較之前變得緩和,但仍會伴隨反復和波動。最后當用戶態度逐漸趨于一致或是出現新的熱點事件吸引關注度,此輪網絡輿論暴力將逐漸歸于平息。
三、網絡輿論暴力的應對策略
結合我國國情,本文以“引導”、“調控”為關鍵詞提出應對策略。
1. 引導積極輿論走向,切斷網絡輿論暴力產生鏈條
(1) 更新網絡輿論管理理念。新華網網絡輿情監測分析中心自2003年以來就一直在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輿情報告,并不斷將業務到全國各市、區、縣,幫助各級政府提高網絡輿論監管能力。但結合其業務內容來看,重點放在事中的監督監控和事后消減影響,在高速化的自媒體環境下仍不可避免的具有滯后性。對此,本文認為事前的引導同樣重要。政府部門應當打開思維,借助自媒體平臺,主動及時參與到公共議題的討論中來,與人民群眾搭建溝通協商的橋梁,了解人民群眾的思想動態、心理情緒以及帶傾向性的社會動態,加之正在構建的網絡輿情分析和監督機制,避免網絡輿論暴的病變,防患于未然。
(2)培養輿論領袖積極發聲。輿論領袖對網絡輿論的導向作用不容忽視。英、美等自媒體平臺搭建較早的國家,十分重視對輿論領袖的培養。如美國從總統到基層政府官員大都注冊了Twitter,而英國政府也曾出臺“Twitter使用指南”,指導政務大臣更好地使用Twitter。鼓勵體制內人士在微博上大膽發聲,及時準確地解釋政府公共治理的決策思路,面對具有爭議性的公共議題時發出主流輿論的聲音,在良性的互動中體察和傳達民眾的利益訴求,積累人氣和公信力,成為公正輿論的輻射源,潛移默化中引導微博用戶理性發言。
(3)傳統媒體正確發聲。傳統媒體擁有自媒體難以比擬的整合新聞資源的優勢,在爆炸式的網絡輿論沖擊下,傳統媒體應負起責任,杜絕虛假、空洞的博眼球式的報道,利用自身優勢,發揮調查性報道的重要作用,集中資源對受眾關心的輿論熱點事件進行權威、系統、詳細的報道。通過自媒體平臺及時發布權威調查的信息,讓微博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支撐點,澄清虛假信息,將正面的聲音帶到網絡中去中,引導網絡輿論健康發展,避免非理性情緒的蔓延和網絡暴力的滋生。
2. 調控網絡輿論健康發展,遏制網絡輿論暴力發展過程
(1) 完善自媒體言論表達的法律體系。我國對于網絡輿論的管理和規制正在不斷完善當中,目前已出臺《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等多部法規,對網絡輿論的規制散見于這些法規之中,總體來看籠統且分散,僅對明顯侵犯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及個人人身權利的行為進行了概括性規定,可操作性較低。自媒體環境錯綜復雜,網絡輿論暴力也時刻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應當基于基本法律,結合自媒體的特征,完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法律體系,各地方也應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完善地方性法規,明確網絡輿論暴力的違法性,從而利于對其進行規制。
(2) 自媒體平臺運營商加強技術管理。自媒體平臺運營商作為網絡輿論的“守門人”,對建設文明和諧的網絡生態環境負有重大責任。運營商可利用技術條件,設置敏感詞和違禁詞,禁止不良信息的發布。同時,運營商要加強監督和預警機制,控制惡性輿論的傳播,加大對發布虛假信息或惡意信息的違規賬號的查封,并利用數據優勢,通過信息分類整合,推出官方或權威的資訊來吸引用戶注意,守好網絡輿論的最后一道防線,避免網絡輿論病變。
參考文獻
[1] 劉建明. 社會輿論原理[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52-57.
[2] 羅昕. 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機制探究[J]. 當代傳播,2008,(4):78-79.
[3] 韓立新、霍江河. “蝴蝶效應”與網絡輿論生成機制[J]. 當代傳播,2008,(6):63-66.
作者簡介:鄧小倫(1995.04-) 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中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