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媒體中常因各種利益對明星事件進行報道,或有些藝人常用炒作的來達到宣傳的目的,然而,為了達到目的而進行惡性營銷使流言在大眾媒介中傳播造成惡性影響,一方面誤導了大眾輿論導向,另一方面這是對當事人本身的侵權行為,本文探討流言的傳播規律和扼制流言傳播的方式,對當事人權益保護進行案例研究。
關鍵詞:流言; 名譽權保護;媒介控制
一、內涵與概念
第一流言,是在非正式渠道下廣泛傳播的未經證實的信息,它不僅是信息空白的補充,還是群體在信息缺乏的狀況下進行集體磋商的結果,因此,它具有信息分享和意見表達雙重屬性。[1]明星流言則是指影視及娛樂界某明星自身與周邊發生的各種故事。在傳播學中屬于流言的范疇,此類消息有可能情況屬實,也可能無中生有,比如謠言。明星的流言可以分為奇聞軼事和個人隱私兩大類。而這類流言不論真假,媒體報道往往不與法律意義上的真實有關,而受眾對流言往往持姑且聽之的態度。明星對流言的態度,也往往以有利于自己名聲的傳播度為主,并不在乎它的負面作用。而流言的媒介效應,區別于其他流言,是指新聞對事件的不了解而產生的缺實報道,這即是本文中所說的新聞中的明星流言效應。流言傳播過程中伴隨出現的是謠言。謠言在流言在傳播的過程中,加入了輿論成分,進一步對事實進行各種扭曲化,使其更脫離事件真實情況本身,即“造謠”。第二媒介控制:指的是在特定的社會活動領域中圍繞著一定目標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比較穩定和正式的社會制度對大眾傳播的控制,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
二、明星流言效應——媒介營銷方式
明星流言效應在經紀公司為藝人打開知名度中被廣泛應用,在藝人進入文化圈初期能起到電池雷鳴的效果,為藝人制造話題迅速上位,在媒介中轟炸受眾視覺感官,能在短期內長驅直入的入駐到各類媒體搜索名單之列,利用流言來炒作,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被稱為明星流言效應炒作。當事件當事人也就是藝人本身被超過五家媒體集體報道,那么炒作即被視為是成功的,知名度隨之打開。之所以運用流言進行宣傳和炒作,是因為“流言”是明星效應當中的一種媒體營銷方式,相較于藝人扎實待在劇組里一年半載地演一部戲來說,炒作為明星打開話題度,提升明星知名度的時間要更短,成本也要更低。即使其一直沒有像樣的藝術作品,但靠新聞炒作也能保持其曝光率居高不下,這樣的名人效應為其帶來可觀的媒體資源和經濟來源。
三、明星流言的負面效應案例分析
新聞的報道是一把雙刃劍,因此而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也比比皆是。例如,在最近報道中爆料的某藝人出軌事件。當事人在事后以沉默的方式進行消極回應,事件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也對此事進行了解釋和網絡視頻說明。但是,事件對當事人本身所造成的影響是十分惡劣的。該報道在初期正好遇上當事人主演的電視劇開播時間,各媒體曾分析該行為是其為宣傳新劇所進行的一次“營銷炒作”。然而,隨著劇集的開播,我們可以看到丑聞的爆出對其影視作品的宣傳并沒有起到良性宣傳作用,反而降低了該電視劇的收視率。同時,明星在演藝圈的聲譽也受到影響,其賢妻良母、事業順利的形象一下子跌入谷底。無論是今后的產品代言還是作為演員身份繼續演戲,亦或是出席各種活動,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和影響。撇開人們在評判一個明星是否符合傳統道德,就其其本身的隱私權而言是受到侵害的。
四、當事人權益保護現狀及媒介控制
相關調查表明:流言生成于主流傳媒的缺位,平息于民眾信息權力的恢復;在流言的最初階段,存在著屬于中產階層的敏感人群,這意味著傳播管理有可能采取更有針對性的對策;流言傳播對于“道聽途說”的明顯的信道依賴,表明了流言在信息封鎖之中更可能演變為謠言和謊言。[2]這說明主流媒體對事件進行正面報道有助于制止流言繼續擴散。在現階段,常用的處理方式有以下幾種:①“沉默的螺旋”讓流言被主流覆蓋。應對流言的第一種方式:使流言變成“沉默的螺旋”,在新的主流報道沖洗之下,該事件逐漸被受眾遺忘。選擇這種方式,主要是因其他不得已明說的理由,拒絕回應事件的真實情況,繼續讓流言在傳播中發酵升級成更離譜的謠言,讓大家猜其真相,這種方式是較常見的處理方式。②召開記者會澄清事實。第二種處理手段,則是召開記者會公開解釋事實,這種做法,利用了主流媒體正面報道的方式來遏制流言進一步傳播。同時,這也是一種危機公關的常用手段,當然,這種方式必須處理妥當,否則,因為在記者會上的解釋不清或者言辭不當,會引起媒體臆測,點燃新的謠言風暴。③在主流媒體中發布聲明。眾多明星對于新聞中的不實報道,采取的更多的維權手段便是以經紀公司或者明星工作室的名義發布聲明,以文字方式正面解釋事實真相本身的真實情況。該方式較為嚴肅正式,以正視聽,但其本身法律效力較低。而另一種方式則是發布律師函,起訴侵權人過程中具有法律效力并起到證明作用和事實上警示作用的法律文書。④走司法程序進行申訴維權。網絡名譽權是人們在網絡環境下依法享有的保有和維護名譽的權利。[3]然而現階段,我國對于當事人名譽權的保護在新媒體階段的立法仍然比較薄弱。當事人需主動向司法機關進行申訴進行維權。并且,網絡的虛擬性增加了取證的困難度,以及新聞發布者即信源的不確定性和隱匿性,維權的道路更為漫長和艱難。
名譽權保護在立法階段,須透析新媒體特性,與網絡當前技術相結合,研究各種虛擬環境下當事人權益保護的可行性方式,才能將維權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1]蔡靜,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D],復旦大學,2006.
[2]杜駿飛,流言的流變:SARS輿情的傳播學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3, 40 (5):116-124.
[3]劉滿達,孔昱,網絡環境下的名譽權保護初探[J],《浙江社會科學》,2007(3):202-205.
作者簡介:周虹伶(1985.08~),女,南寧學院講師,專業:法學、傳播學,研究方向:媒介傳播與法律保護研究。
(作者單位:南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