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是穩定社會,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生活環境的前提和基礎。群眾文化在社會和諧發展的道路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群眾文化的提高,才能體現國家民族的整體素質,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進步,才能加快社會和諧的步伐。
關鍵詞:群眾文化;群眾素養;發展;豐富
改革開放后,群眾文化蓬勃發展,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的明顯特征。群眾文化事業作為我國文化事業建設的一部分,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導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對于促進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作用。
一、群眾文化
(1)群眾文化是一個廣義的、不確定的概念,同時又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社會范疇。作為一種歷史過程,群眾文化幾乎貫穿著整個人類的文明史;作為一種文化結構,群眾文化幾乎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作為一種生活內容,群眾文化幾乎涉及到人們所有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藝術活動,群眾文化又幾乎涉及所有的文學藝術活動形式。從文化現象層面而言,它具有人類的普適性;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從文化建設層面而言,群眾文化是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工作隊伍,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管理等內容,其中最核心的是群眾文化藝術活動。
(2)豐富群眾文化的重要性。①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基本滿足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表現出的日益強烈的興趣。因此,如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基本、最實際和最有效的形式是群眾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的文化活動滿足了不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②群眾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群眾文化建設既促進城鄉穩定和兩個文明的建設,又引導了群眾文化的消費;既為黨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找到了有效的載體,又豐富和充實了城鄉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既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群眾的團結和新風的樹立;既提升了群眾整體文化素質,又促進社會更加和諧。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可以提升群眾文明素養。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各個領域的文化形式和內容可以得到盡情的交流和發揮,使文化的廣納性、傳承性、流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可以通過各種表演與賽事進行文化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從而使不同地域的群眾文化得到傳播與交流。
二、發展群眾文化的原則
第一公益性。公益性是群眾文化的本質特征,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護與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的應有之意。第二服務性。群眾文化是一種真正面向廣大群眾的文化。它在活動內容上對民間文化的充分利用,使它包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形式和精神。群眾文化是為廣大民眾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提供文化資源、文化服務、文化場所以及資金支持。第三群眾性。這是由群眾文化的文化主體所決定的,群眾文化的主體是全體民眾,是全民性的,它的文化內容和價值取向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在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得到傳播。群眾基礎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根本。
三、如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轉變對群眾文化的認識。重新認識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意義,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對于緩解當前的基本矛盾具有重要意義。建設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有利于捍衛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同時現代化的實現需要人民群眾的現代化,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提升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和精神面貌,培養具有較高文明素養、現代意識和行為的現代人。
(2)加大群眾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政府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群眾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做好各類群眾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規劃,加大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紀念館、文化站等群眾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同時保障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于鄉鎮和村的群眾文化建設加大對公共文化運行管理的投入,可以設立群眾文化公益創投基金。
(3)利用媒體傳播方式,傳播新型群眾文化。建立群眾文化的大傳播平臺,將科技創新、文化旅游、教育培訓、休閑娛樂等與文化傳播相結合,大力度宣傳和傳播群眾文化。要重視網絡平臺作用發揮,通過社交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和微博等新型媒體,引導互聯網網站提供群眾需要的網絡文化產品。建立社區媒體,如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社區報,打造說咱社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社區新TV等。
(4)發展特色化、時代化的群眾文化。群眾文化產品創新要與城市精神相契合,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群眾文化產品創新要圍繞城市精神,如社區建設,增進社區認同感的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產品創新也要善于利用民俗文化、傳統文化、市井文化,要善于與科技融合,善于利用科技手段,群眾文化產品創新也要注意與城市規劃契合,根據城市建設規劃因地制宜發展符合其區域整體定位的群眾文化。群眾文化產品創新還要善于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形成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群眾文化。
總之在社會化運作中,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建,是發展群眾文化新的潛在力量。爭取民間文藝社團、專業文藝團體、社會機構的廣泛參與,吸收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到群眾文化事業中來。文化專業隊是社會參與方式中的重要人力資源。政府要對文化專業隊實施活動進行指導與監控的管理。公益性文化事業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發展群眾文化的平臺,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同時,需要社會各界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輿論導向等方面積極配合,利于政府的調控作用與社會力量、社會文化資源、群眾文化消費等方面進行整合, 同時應鼓勵社會機構和其他資金投入群眾文化事業,最終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群眾文化事業。
參考文獻:
[1]任克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10條建議[J].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第9期.
[2]楊勇.從群眾文化活動看群眾文化的發展.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年10期.
(作者單位:曹縣曹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