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但什么是快樂并未被人們熟知。本文立足亞氏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快樂理論,通過亞氏對兩種快樂觀的反駁,認為快樂是完善實現活動的一種主觀體驗。進而,亞氏認為完善的生活就是做合乎德性事,而快樂會作為一種必然產生的附加善來完善生活。
關鍵詞: 尼各馬可倫理學;亞里士多德;快樂
一、快樂理論的重要性
首先,快樂作為人的本性。從我們出生就一直伴隨著我們,已經深深根植我們的生命之中,因而我們很難擺脫對快樂的感覺。赫拉克利特在《殘篇》中認為,困難事情是戰勝怒氣(欲望),這在亞氏時代是廣為流傳的。但亞氏認為戰勝快樂比赫拉克利特所說的戰勝怒氣更為艱難。氏認為快樂與痛苦貫穿整個生命,對于德性和幸福至關重要。
其次,快樂和痛苦經常作為來衡量我們行為的標準和德行品質的表征。正確地還是錯誤地感到快樂對行為至關重要,因為僅當一個人節制快樂,并且以這樣做而感覺到快樂時,他才是節制的;相反,如果感到痛苦,他就是放縱的。對快樂和痛苦運用的好的人就是一個好人,就會成就德性,成就著德性就是德性的實現活動;相反,運用不好,就會毀滅德性。
除此之外,多數人的意見都是認為幸福的人都是快樂的,人人都會把快樂加在幸福上,是有道理的。亞氏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一直強調眾口相傳的事,就決不會是胡說這個觀點。
二、對兩種快樂意見”的反駁
《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七卷11--14章和第十卷1--5卷兩處集中討論了快樂的概念,亞氏在第七卷的討論針對的是學園派斯彪西波的觀點并且進行了反駁,即關于快樂不是善(以及一種善)。第十卷既批判了歐多克索斯關于‘快樂就是善本身的極端快樂主義’觀點,也批判了斯彪西波的反快樂主義的觀點,兩者似乎相互補充,很明顯第十卷的內容表達的更為詳細一些。
斯彪西波的觀點是快樂不論就其自身來說還是在偶性上都不是一種善。其論證的起點認為一切快樂都是向著正常品質回復的感覺過程,而過程與其目的是不同的,正如建筑過程同房屋是不一樣的。目的即善是一種確定不變的狀態,而快樂是過程是可變的,因為,確定不變的東西總是比變化不定的東西更好,目的即善是比快樂更好的東西,所以快樂不是一種善。亞氏的反駁是建立在快樂是實現活動而不是過程(生成)的理據上。快樂不可能是生成的,如果說快樂是生成的就意味著有一個東西生成快樂,任何生成都是從它毀滅后要成為的那個東西產生,所以快樂由之生成的東西,也就是痛苦使之毀滅的東西,那么快樂由之生成而又為痛苦所毀滅的那個質料是什么呢?很顯然,亞氏認為沒有這樣一種質料,因此快樂不是生成的。
歐多克索斯認為快樂是最高善。因為一切生命物,無論有邏各斯還是沒有邏各斯的,都追求快樂,而且是都逃避惡。對于每種生命物而言,所追求的就是善,最被追求的就是最大的善。他認為快樂就是這樣,我們從來不問一個人享受快樂是為了什么,因為人們是因為快樂本身而去追求它的,因此快樂是最高善。然而如果快樂是最高善,那么如果有一種善加在最高善上更值得欲求,那么就該懷疑這個最高善了。柏拉圖認為,與明智相結合的快樂生活比單純的快樂本身更值得欲求,這就否定了快樂是最高善的觀點。
三、關于快樂的理解
在談了亞氏對于兩種快樂意見的反駁后,我們將進一步對快樂做出合理的解釋,亞氏在第七卷中給了快樂一個初步的定義。快樂是我們的正常品質未受阻礙的實現活動。同時在第十卷中又對此進行了補充,雖然快樂與實現活動緊密相連,但快樂不是實現活動,而是使實現活動完善的一個附加的善。
第一卷認為,快樂是靈魂的習慣,當一個人喜歡某事物時,那事物就給予他快樂。因此我們可以把快樂看成是完善實現活動中人的主觀的、靈魂方面的東西。這樣我們就把實現活動、快樂通過靈魂的主觀感受聯系在一起了。如果感覺能力和感覺對象處在最好的狀態,即感覺者和感覺對象通過實現活動同一,同一的程度越是高,實現活動越是完善,產生出來的快樂也越完善。而且這種快樂又會加強著實現活動。例如,我們喜歡哲學,我們在思考哲學問題時會產生出主觀體驗的快樂,我們就會感到愉悅,因而會更加深入的去研究,加強這種活動。當兩項活動同時進行時,更令我們愉悅的活動會排斥另一項活動,它越是令我們愉悅,就越排斥另一項活動,直至另一項活動停止。
實現活動有不同的形式,快樂也就相應的存在著不同的形式。那就存在著好的實現活動、好的快樂和壞的實現活動、壞的快樂。反對‘快樂是善’的意見也是將快樂等同于我們所言的壞的快樂,這種快樂一般是指過度的肉體快樂。
總之,以上對亞氏的快樂理論做了一個基本的梳理。快樂作為完善的實現活動中靈魂方面的情緒和感受。生活就是不斷持續的實現活動,每個人都在運用他最喜愛的能力和他最喜愛的對象上積極的活動著,并相應地感到快樂,這也是生活的意義。當我們自身合乎德性的生活,快樂就會作為一種必然產生的附加善來完善著生活。所以合乎德性的幸福的生活也必然是快樂的,快樂完善著我們的生活,但它不是實現活動本身的完善。因此,快樂本身是不能作為我們的目標來追求。即使你把快樂當作目標,它不會因為你的追求而產生的。快樂不是生成的,為快樂本身而追求快樂可能會導致享樂主義,這就是亞氏反對把‘快樂作為的至高善’的原因所在。但快樂作為完善實現活動產生的主觀體驗,它是必然的。當我們以自身的德性進行好的實現活動時,快樂必然會產生,并且完善著這種活動。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03.
[2].鄭國宏.亞里士多德論快樂[J].青海社科院,2008.5.
作者簡價:王華(1990.2.13)女 漢族 河北省保定市 研究方向:倫理學 學位:博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倫理學專業,博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