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性大,不同地區之間的舞蹈內容形式也是各具特色,各有不同,舞蹈種類資源豐富,因此發展群眾舞蹈還有利于不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創新。舞蹈形式豐富了群眾文化的發展,舞蹈的發展也在發展著文化,為文化增添新的內容,促進文化融合,為文化創新提供素材。
關鍵詞:民族民間素材;作用; 基本特征;音樂
“群眾舞蹈”,是指有非專業舞者創作和表演的舞蹈。這類舞蹈作品大多以群舞的體裁出現,而舞者的形象,又直接參照這群眾的日常生活。與職業舞蹈相比,群眾舞蹈技術難度不高而動作特色鮮明。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舞蹈在內容上日益豐富,形式上多姿多彩、多方面反應并表現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審美需求。它迎合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從而更快更好地發展起來。由于更多的不同的舞種的從新融入,使廣場舞的舞蹈元素更加的豐富,使其表現的內容更加多彩。
一、民族民間元素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很多都可以作為發展群眾文化的素材,依托舞蹈表演,舞臺展示表現出來,起到了傳承中華文明的作用。舞蹈是傳承群眾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例如,中華傳統的英雄故事,用舞臺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或編一套舞蹈動作,將這些故事傳達給群眾,讓群眾更能接受并銘記,或者一些傳統的習俗,通過舞蹈表演娛樂群眾,與此同時也繼承了中華傳統,讓傳統文化和群眾文化以一種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不至于太過枯燥無味,而是表現的有聲有色。廣場群眾舞蹈根植于民族的沃土中,突出民族性,保持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是廣場舞蹈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廣場舞蹈表演過程中,融入了很多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元素。例如秧歌的紅綢腰帶、藏族的哈達、維族的打手鼓、蒙族的敲擊碗和筷子等等。
二、民族民間舞元素的作用
各種不同風格的民族舞元素的融入,給廣場群眾舞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廣場群眾舞蹈將傳統的民族舞蹈動作元素加入,使群眾舞蹈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增添了動態之美、增強了表現力。群眾舞蹈更加舞蹈化,也就是說群眾舞蹈將會變得更加專業,在表演的過程中與專業性的舞蹈相結合,從而使群眾舞蹈不僅具有更強的娛樂性,同時更能保證群眾舞蹈的觀賞價值以及表演性變得更高,更能生動形象的表達表演者的情感。群眾舞蹈的自娛性變得更強。群眾舞蹈一般是在公共的場所進行表演的,并且觀眾也都是群眾,再加上群眾舞蹈一般與人們平時的生活相適應,所以這就決定了群眾舞蹈在群眾之間的感染力變得更強,群眾舞蹈能夠充分的體現人們的內心情感,對人們平時的工作、生活以及學習狀況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映。
三、基本特征
我國文化藝術之所以絢麗多彩,文化底蘊之所以深厚,主要得益于廣大人民群眾。換言之,精神財富的創造無法脫離廣大群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沖擊下,單純依靠傳承與保護傳統民族文化藝術遠遠不夠,應注重對我國各民族間的多樣文化進行整合并不斷創新,使其滿足時代發展要求。而能夠推動傳統民族文化藝術進步的途徑便需利用群眾文化活動,群眾舞蹈在群眾文化中發揮著標桿的作用目前,群眾舞蹈在我國的各地都有著分布,群眾舞蹈已經逐步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流行開來,并且群眾舞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在眾多的舞蹈中,群眾舞蹈更加能夠烘托廣場的氛圍,增添廣場文化的感染力。除此之外,群眾舞蹈還可以表達人門的真實情感,在群眾文化中發揮著標桿的作用。群眾舞蹈有利于傳統文化傳承和延續我國的各民族大多都有其獨特的舞蹈形式和內涵,從古至今依然百花齊放,各有其特點和優勢,服務于群眾的生活和意識,通過舞蹈來抒發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在舞蹈的歷史發展中,其形式或許已經被大眾或遺忘或丟失,但其久經磨練留下的優秀舞蹈內涵,仍然對現今的大眾文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為群眾舞蹈的創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發展和弘揚具有民族特色的群眾舞蹈,增強民族認同感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音樂的作用
在廣場舞蹈編排中,把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到其中。例如利用“好運來”、“紅紅的日子”、“開門紅”、“家在東北”等等這些以嗩吶、鑼鼓、鈸等樂器伴奏的好聽歌曲進行創編。這些民族樂器能表現出秧歌樂曲中情緒熱烈、歡快的特點。給群眾帶來了聽覺上的美感。廣場舞的練習是在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中,用心靈共舞,把細膩的情感注入舞姿中,塑造出各種美妙的意境組合,體現出美的姿態、美的造型,創設出體育與藝術、健與力高度結合的意境,給人們藝術熏陶和美的享受。在翩翩起舞的過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賞優雅的舞曲音樂,并沿著節奏將內心情感抒發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轉移,就能使身體其他部分的機能得到調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參加排舞這項運動能消除緊張的情緒和緩解壓力,練習者在優美動聽的音樂、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勞、陶冶心靈,感受到愉快的情緒,從而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
廣場群眾舞蹈表演作為一種大眾參與、娛樂身心、發展友誼、維護健康的有益活動,讓人們的精神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中得到放松,在放松的同時得到樂趣,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同。群眾舞蹈群眾舞蹈在不斷地吸收各種舞蹈元素、音樂元素,讓群眾舞蹈更加貼近人民群眾,讓多姿的舞蹈為人們的業余生活平添一道多彩亮麗的藝術風景。
參考文獻:
[1] 周大明.由民族民間舞蹈創作引發的思考[J]2006(1)
[2] 常云昆.現代舞與中國民間舞的關系[J] 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2)
(作者單位:河南濟源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