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作背景
丁善德(1911年~1995年),浙江紹興人,中國優秀的作曲家、鋼琴家,主要創作時期為上世紀50、60年代,將西洋的作曲手法和傳統的民族調式相結合創作出風格獨特的作品。1928以琵琶專業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一年后改為修學鋼琴。1934年首演賀綠汀的獲獎作品《牧童短笛》及《搖籃曲》,為中國首位灌制唱片的鋼琴家。曾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副院長,并先后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四屆副主席等職務。他的創作涉獵廣泛,主要有交響曲、器樂獨奏、藝術歌曲等,代表性作品有藝術歌曲《瑪依拉》、《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等、大型器樂曲《長征交響曲》、《新中國交響組合》,大合唱《黃浦江頌》等。其中《長征交響曲》是我國第一部以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大型管弦樂作品。
《想親娘》是一首優秀的改編民歌,作曲家在原有民歌的基礎上,結合西洋的作曲法,將原有的主題進行了精彩的重現和改編。既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又體現了高超的作曲手法。歌曲主題表現了背井離鄉的兒子思念自己的家鄉和母親,經過長途跋涉眼看即將見到母親時,卻因湖水流水太急,所乘坐的小船不能靠岸,迫切的盼望能夠回到家鄉與母親團聚的真摯感情,也是許多漂泊他鄉的游子無奈地思念著家鄉的盼望團聚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此曲也是丁善德自身的真實寫照,他早期學習音樂生涯艱難萬分,他所處的年代社會時局動蕩,藝術家的生存環境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漂泊在外,所以作曲家也通過這首歌曲表達了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眷戀。
二、鋼琴伴奏的藝術特點
《想親娘》整首歌曲的伴奏都以十六分音符的緊湊型節奏型為主,整體透露著急切思念的感情。整個伴奏如流水一般流暢而且深情,非常形象的表現了其急切的氣氛。開始的前奏4個小節,作者刻意將音調升高、并且使用全曲未曾出現過的旋律,伴隨著音高的較大跨度的起伏,很好的將思念、悠長而親切的情感烘托出來,并使獨樹一幟做到了使聽著耳目一新,從審美感受上豐富了曲子的情感內涵、防止了副歌部分的重復進行而帶來的疲勞感。從第五小節開始,前奏結束進入演唱部分,伴奏繼續延續緊湊流水狀風格,伴奏織體上在每小節的最后一拍稍有變化,使得樂句感覺更加立體、完整,與歌詞做到很好的呼應,第一段整體從歌詞到伴奏呈起承轉合的形式。左右手共同組成的十六分音符在聽覺上形成很強的沖擊感,使音樂形象深入人心。在進入高潮部分以前,有一段鋼琴的華彩,是本曲的絕妙之處。通過對前面鋼琴伴奏旋律及節奏的變形,很好的將音樂情緒推動起來,很好的將音樂情緒鋪墊到最佳狀態,并完成轉調。伴隨著左手低沉的旋律低音,做到了使用鋼琴給予歌唱極大的推動。在高潮部分過后,歌曲又仿佛回到第一段的情緒,但是更多了一些無奈的傷感,就像人在殷切期望情緒達到頂峰、爆發之后的平靜,這種極生活化的情緒反而更能引起聽著強烈的共鳴。所以在演唱部分結束后,伴奏又仿佛回到了前奏部分的旋律,整個音樂形象呈現出“親娘依舊思念,船依舊不能攏岸”的無奈的情感。
三、《想親娘》的演唱分析
(1)譜面分析,準確的把握《想親娘》的曲式結構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和演唱作品?!断胗H娘》是一部A-B-A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的歌曲,其中A部分為降E羽調式,B部分為F羽調式。第一部分A樂段包含了兩個平行樂句,兩個樂句的旋律是完全相同的。該樂段運用了豐富的和聲進行,使音響效果情感色彩豐富。該段始終在降E羽調式上進行,是一個收攏性樂段。B段同樣包含兩個樂句,這兩個樂句的材料來自于A樂段,依然是羽調式進行,但音高上移高了大二度,由原來的降E羽變為了F羽,加強了語氣、強調了感情。再現樂段A樂段是一個縮減再現的樂段,是一個一句體樂段,是將原來A樂段的樂句進行了擴充,調性再次回到了降E羽調式上,再一次重現了樂曲的主題。
(2)演唱的要求,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聲音是情感傳遞的載體,所以一首歌演唱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聲音的使用?!断胗H娘》作為一首云南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其在作品的特點上民族性是很顯著的,極具有地方小曲小調的色彩,旋律上婉轉優美,線條明顯,所以在用聲上首先要將其與德奧藝術歌曲的風格特點進行區別開來,根據歌曲的需要將聲音色彩調整為更接近民族聲樂本身的音色,而不適用歐洲古典的美聲音響色彩。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應該將聲音進行很好的連接,使聲音的線條與音樂匹配、與伴奏相輔相成。樂曲的第一句為從弱到強,起音應當較為空靈抒情,在第一句的“花”字使達到較強的音,第二句“吊”為動詞,又在節奏重音上,所以作者在樂譜上表上了符號“mf”,在演唱中應當適當強調,同樣的還有之后兩個小節中的“遠”和“想”,第二個樂句與第一個樂句相同,來“來”字時達到最強,在“想”、“兒”、“哭”字上進行語氣的強調。在間奏之后進入B段,B段的第一句同樣是從弱音其進行漸強。在歌曲的處理上去A樂段相似,但在情緒上比A段激烈很多,在5個小節的能量蓄積之后,終于在第六個小節“先渡我”有一個情感的爆發,所以在全區的最高音上作者加入了全曲的唯一一個“f”強音記號,一舉打破了樂曲開始所給人帶來的幽靜的感覺,在此處高音的演唱上應做到干凈利索,咬字時簡潔迅速,在輔音完成之后立即在原音“e”上進行強音的延長,并最終以“n”的歸韻完成收尾,有些歌者在演唱這一句的時候會在高音處加一個上滑音,但這樣在藝術性上就會打折扣,原本急切、爆發的情感就很難詮釋到位。再現段A的處理與第一段相同,總體上是一種爆發后的平靜,較第一段在情感上更加絕望和無奈。還需要注意的是樂句需要在很連貫的前提下完成,在《想親娘》這首作品中,每一個小節都無一例外的出現了連音線,也是在要求歌者要注意語音的連貫和斷句。
總結:《想親娘》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丁善德創作而成,該曲由云南民歌改編而成,作曲家既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又結合了西洋的作曲手法,使《想親娘》稱為一個佳作。該歌曲的藝術價值很高,鋼琴與旋律相輔相成。在演唱中應注意聲音的使用和情感的表達。
作者簡介:李九昌(1992.6-)山東聊城人,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專業:聲樂演唱,研究方向:美聲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