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教材是歷史基本知識的載體,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學生獲得系統歷史知識的主要工具,是聯系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教科書的發展應用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教科書的發展為基點,探討我國歷史教科書發展的趨勢,希望能夠促進我國歷史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科書;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歷史發展趨勢
一.歷史教材的定義
傳統狹義上認為歷史教材就是歷史教科書,也就是根據歷史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地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狹義意義上的教科書已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歷史教材的范圍不斷的擴大,是指根據一定的歷史教學目標,采取一定的組織形式來呈現歷史教學內容的所有歷史教學材料的總稱。如:投影儀、地圖、輔導用書等都屬于廣義上的教科書。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教材的沿革與特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歷史教材主要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建國初期初步探索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跌宕起伏和改革開放后的繁榮階段,在這三階段中,歷史教科書的發展史,歷史教科書的宏觀微觀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
1.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教材的初步探索階段
1952年中央教育部頒布的《中學教學計劃》就明確表示原則:歷史課的設置參照蘇聯十年制學校歷史課的設置;教材編排體系上,世界史以蘇聯教材為藍本,中國史在處理歷史事件人物方面也需參考蘇聯教材進行編寫。然而,照搬蘇聯的教學模式終究不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制定的教育方針,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再加上受當時政治風氣的影響,我國的歷史教材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并未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教材編寫存在著明顯的不足:1)教條主義明顯?!耙远頌閹煛眱A向嚴重,結合我國國情嚴重。2)“大一統”思想的制約。教材的編寫、出版、發行和使用都完全由中央統一管理。3)傳統“知本”觀的影響。教材過分強調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歷史教材的跌宕起伏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教育事業管理權限下放問題的規定》。這是我國中學歷史教材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遵循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彌補了高度中央集權所帶來的弊端,增強了歷史教材建設的靈活性,多樣性和自主性。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左傾思想的蔓延和文化大革命的開展我國歷史教材的發展遭受到了極大地破壞,如:1960年修訂的高中教材廢棄了中國古代、近現代、世界現代史,導致古今歷史內容比例嚴重失調;歷史教材為了適應反右傾斗爭擴大化的需要,教材極力粉飾了各朝各代晚期的農民運動和農民戰爭,抹殺了帝王將相的重要歷史地位和歷史功績等問題??傮w而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歷史教材在前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歷史教材的發展遭受到了極大地破壞。
3.改革開放后歷史教科書的繁榮
改革開放后,歷史教材的編訂一直遵循著“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歷史理念,而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證歷史教育健康發展,如:1978年,國家頒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96年人教社出版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而歷史教材在這一階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中學歷史教材的時限不斷延伸;歷史教材內部知識結構比例與布局更趨合理;中學歷史教材雖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前瞻性,相對滯后于歷史研究的進程,但史學理論、考古學的新發現等還是灌注了歷史教材新的血液;中學歷史教材插入引言、插圖、原始資料等設計,使各章節設計更生動、更直觀。
三.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總體發展趨勢
1.教材在體裁上逐漸使用主題單元的編排體系
傳統的歷史教材以“學科為中心”,長期表現為“通史”題材,側重于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忽略學生的 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隨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新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體裁上以學習主題的形式構建了新的歷史課程體系,采用了主義單元的編排體系。
2.教材在結構上逐漸多元化
教材在課文系統方面,會逐漸增加新的課文類型,在課文輔助系統方面,會逐漸有所發展、改進與創新。
3.教科書在內容方面逐漸優化
課程內容的選擇體現時代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生活的內容,有助于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4.歷史教材將出現大教材觀與課程資源觀
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教材不再單單只局限于教科書,還包括多媒體、地圖等一系列促進學生發展的所有教學資源。而課程資源的選擇上,也不再單單局限于教科書,更注重校內校外的資源,如:校內校外圖書館、名勝古跡等都是歷史課程教學的資源。
總之,要進一步將歷史教科書引向深入,還有三個方面的內容指的主義與思考,首先,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視野放寬,不再局限于國內,要時刻關注國際歷史教材的發展;其次,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歷史教材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然而,在歷史方面仍然有許多領域未知和未深,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歷史方面的研究。最后,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歷史學者應注重與一線教師的合作,從而增強歷史教科書編寫的實用性與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聶幼犁,鐘啟泉.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稚勇.歷史教育學新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研究[M].長春出版社,2010.
[4] 吳立崗,夏惠賢.現代教學論基礎[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52
(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