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隨著學生個體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在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個體進行更多的關注,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進行全人格的教育,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投入更多的關注。這種教育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施,對于小學低年級的美術設計應用教學過程中,同樣應該保證這種全人格以及重個性的教育模式得到充分的體現與實施。
一、全人格教育與個性化教育概述
全人格教育是在上世紀初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潘光旦提出來的,這種教育模式的提出主要就是為了對教育的目的進行更好的論述。潘光旦指出,人的人格主要就是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就是人類之間的通性,這也可以說是人性,是每個個體之間的所擁有的共同點,第二就是個性,也是說個體之間所存在的不同,每個個體的個性都是存在著差異的;第三就是性別,也就是男性以及女性,而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一個健全的人格需要從智識、情感以及意志這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以及和諧發展的過程形成的,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都無法說這個人的人格是健全的。對于知識的教學,不僅僅是通過進行知識的講授而實現的,最為關鍵的還是學習方法的傳授,而對情緒主要就是通過培養形成的,最后意志的形成主要就是通過鍛煉而形成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培養的過程中,將全人格作為教育的重點是非常關鍵的。通過全人格教育能夠對人文教育進行有效的提高,提高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使得教育的真諦,也就是育人得到更好的體現。
事實上,個性教育是全人格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人的個性。對于當代的學生而言,個性是其非常看重的內容,但是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對個性的忽視是無法否認的,對于所有的學生,不論其個體上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都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教育,可想這種教育對于很多的學生都是不適用的,所以取得的效果也是存在著明顯的缺陷的。在當代的教育模式中,對個性化教育投入了更多的重視,對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教育,對學生個體所表現出來的差異給予充分的尊重,在教育的過程中將求同存異作為教育的主要原則。同時進行個性化教育并不是教育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對知識進行掌握,而是希望能夠通過知識的學習而學會學習,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低年級的美術設計應用課堂
美術是人類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術知識與社會中的各個方面之間的聯系也是非常緊密的。而在進行美術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技巧進行學習,同時也可以認為是對一種文化進行學習。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設計應用課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所謂的設計應用課主要就是將美術學科中的內容與實際的生活進行緊密的結合,對學生的創造性以及主體性進行充分的體現,從而使得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使得學生將更多創新的觀念與具體的勞動成果進行綜合利用。而當教育的對象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時,就更加有特殊性,主要就是由于這些學生的社會經驗是非常少的,其天性幾乎沒有受到后天的影響,也就是說其是具有個體較為鮮明的個性的,同時社會經驗較少,也意味著其的人格還是不夠健全的,尤其是在意志方面,所以在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進行美術設計應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全人格以及個性教育是非常關鍵的,需要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充分的實施與應用。
三、小學低年級美術設計應用課堂中的全人格重個性教育模式的實施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以知道在小學低年級美術設計應用課堂過程中需要充分的應用全人格重個性的教育模式。主要的內容主要就是包括以下幾點:
(一)對小學生從全人格的角度進行分析。對于大多數的小學生來說,沒有經歷過較為困難的生活,所以在意志方面沒有受到過鍛煉,幾乎可以說其意志是非常匱乏的,所以在對學生進行美術設計應用教育的過程中,對其的意志進行磨練是一個重要的目的。除此之外,還需要對學生的差異進行總結與分析,將每個學生身上所存在的特殊性進行深刻的分析,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自身的差異進行結合,制定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案,能夠積極發揮個性。最后就是需要對學生作為完整的人格來進行對待,不能因為小學生的年齡非常小,而忽視其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只要是個體就會有多樣性以及豐富性,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認識,將學生身上的個性以及通性進行總結,從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對這些特點進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對學生的教學效果。
(二)選擇不同的導入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進行美術設計應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年齡是非常小的,文字理解能力是較為低下的,所以需要通過相應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而在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過程中,會采用不同的模式與情境,在對這些引導模式與情境選擇的過程中,需要與學生的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對于不同的孩子來說,感興趣的內容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喜歡靜止的畫面,而有些孩子可能更喜歡活潑的畫面,有些孩子喜歡植物,而有些孩子可能更加的喜歡動物。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引導。
(三)提倡學生感情以及思想的自由表達。在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進行美術設計應用教育時,主要就是在課堂中進行,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思想以及觀點,對于這些彼此之間各不相同的觀點以及思想,教師不能進行打擊,需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并且允許學生自由的將這些思想與觀點進行表現。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使其對生活中的各種設計進行更全面的關注,并且在這些觀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鼓勵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進行充分的體現,也就是足夠的尊重學生的個性。
(四)對學生進行多元性的評價。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美術設計應用教學的過程中,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評價是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對教師的教學進行改進,使得美術教育得到更好發展的重要環節。同時美術設計應用所包含的內容又是非常廣泛的,所以對學生評價的范圍也是較為大的。在對學生進行評級的過程中,需要與多種內容進行綜合分析,不能對學生進行片面的評價,也就是說不能僅僅將學生的缺點或者是優點進行評價,需要從優點以及缺點兩個方面進行多元性的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對于學生的全人格教育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鄧志偉.個性化教育論[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4
[2]董元倩.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2
[3]張世明.小學低年級美術設計應用教學分析[J].中國教育,2013(3)
(作者單位:閩侯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