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小學數學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也是越來越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本文針對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字:小學數學;生活情境;運用
傳統的數學教學存在著很多弊端,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無法將小學數學的作用得以真正體現,也促使了學生產生的厭煩心理。通過利用生活情境的方法能夠將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打破傳統意義上數學教學的枯燥乏味的特點,使的學生能夠更好體驗到在數學學習中真正的樂趣。
一、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一)增強學習積極性。由于當下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較為落后,導致學生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然而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生是否有良好學習基礎的關鍵。在小學數學中應用生活情境的方式,是將原本抽象的數學內容進一步的具體化,并與實際生活相互結合所產生的結果,因此,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積極性,也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1]。
(二)培養學以致用能力。將所學內容得到充分應用,才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真正目的,通過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能夠將數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良好的相融合,進而幫助學生解決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數學內容會不斷加深,但是通過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能夠將繁瑣的學習內容變得更加簡單化,并以另一種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促進學生能夠將所學內容在實際當中得以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提升對數學的認知。數學的學習是義務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未來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數學能夠為以后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從事相關工作還是其他領域的事業,都與數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的方式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認知程度,了解其與生活的必然聯系,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的重視和關注。
二、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認知程度低下。由于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對生活情境教學方式的認知程度較低,認為生活情境的方式會增加課堂內容的復雜性且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學模式沒有發生變化,嚴重的阻礙了生活情境教學方式的應用。
(二)情境案例過于復雜。在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用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時,往往情景案例過于復雜,內容較多,導致學生無法找到重點內容,然而小學生的思維并不成熟,對生活的認知程度也較低,一旦情景案例過于復雜,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疑惑[2]。
(三)情境案例缺少關聯性。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是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部分教師在生活情境案例的選擇方面并沒有與實際的生活相關聯,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情境案例的內容,進而無法了解所學內容,還有部分教師所選擇的情境案例與所學內容無法對應,以致學生在學習時產生偏差,偏離正確的認知方向。
三、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具體策略
(一)將生活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教師通過將實際的生活與小學數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并在課堂之中得以良好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關聯,從而形成思維的良好轉換,以達到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的目的。例如:學習統計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假設學生幫助父母售賣商品,在已知商品價格的情況下,給出不同的購買人數,以及購買數量,然后讓學生進行統計購買的人數以及賣出的數量,從而能夠進一步推算出賣出的商品共收益了多少錢,另外也可以給出不同的商品種類以及購買人數,讓學生分兩組扮演買方和賣方,最后統計出買方共購買的數量,以及賣方共售出的數量,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完成學習,還能夠將實際生活與教學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將生活情境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
(二)適當轉變思考方式。小學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學習內容也要隨之不斷加深。由于小學生年級的提高,生活情境教學方式在應用時也要做出適當的轉變,不能夠完全停留在最基礎的內容當中,若只是通過簡單的生活情境教學,不僅不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提升學習效率,還會制約其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要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適當的進行思維轉換,從而更好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例如:在減法運算教學時,計算34+29的數值,若按照傳統的計算方式學生會用到減法借位等方式,計算速度較慢,若通過運用找零錢的方式來運算的話就會方便許多,也就是先將29看做是30,然后再將計算的結果減去1塊零錢就可以順利的得到想要的結果了。
(三)注重應用到實踐生活當中。數學這門課程本身就與生活有著必然的聯系,再加以運用生活情境,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對數學課程的理解,當然,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在實際生活中得以應用,并在不同的情況下幫助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所以,教師應當注重將所學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例如:學習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計算時,教師可以展示一個以厘米為單位的直尺以及一個以米為單位的直尺,通過針對兩個長度進行有效的對比,學生就會直觀的看到兩個長度單位的區別,進而明白在實際生活中,不同的長度單位的具體用途[3]。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生活情境的教育方式運用得當,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效率和質量,還能夠將所學知識良好的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做到學以致用,從而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
參考文獻:
[1]袁海翎.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現代交際,2016,11:177-178.
[2]李俊杰.淺談生活情境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7(09).
[3]郎東英.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4,21:89.
作者簡介:許麗娜,女,浙江省慈溪市人,1989年7月出生,學歷:專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作者單位:慈溪市開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