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階段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期。語文新課程理念提出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強調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養成,這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我國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狀況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有關調查研究顯示,中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為52.56%,焦慮癥狀檢出率26.95%,有精神病癥狀者8.95%,強迫癥狀51.17%,人際關系敏感32.94%。從這些數據的顯示可看出,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所以開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要求我們決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純工具課,還要關注語文課的人文性。具體到語文教育中的人文主義,是指漢語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民族文化的作用來發展學生的思想感情,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個性。充分證明了語文學科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實施語文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讀寫聽說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格素養。
一、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養
(1)初中語文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想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所以教師應當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提高自我、充實自我和完善自我,用樂觀向上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感化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將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讓他們知道,雖然生活總是布滿荊棘,但是沿途的風景依然很美麗。
(2)初中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初中語文教師要想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專業能力,還應該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不僅在理論上獲得進步,還應該積極參加實踐活動。例如可以積極參加校內或者校外組織的專業培訓活動,耐心聽取有關專家的講座,參加學術研討會等等,通過這些方法使自己能夠與時俱進,更加容易地了解學生。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雙方更好的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條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清楚的發現學生會因為非常喜歡一位老師就會非常喜歡他所教授的那門課程,就會具有很大的學習動力,最終也會取得較理想的成績。同時,由于學生非常喜歡這位老師,他也會格外關注老師的一言一行,包括性格等等,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養,給學生樹立榜樣,與他們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積極地交流與合作,這樣老師不僅很容易地教授給學生知識,也會教給他們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使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達到真正的教書育人。
三、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積極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通過理想的人格形象,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或者現實生活中了解到某些初中生因為學習成績較差感到迷茫,不知未來的方向,開始走向墮落的邊緣,抽煙,喝酒,玩游戲,整天無所事事,自己感覺很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結果的發生,除了少部分的外在原因外,大部分是由于自己的內心素質有缺陷而產生的。初中語文教材中不缺少具備理想人格的形象,要想使這些問題少年有所反省,教師應該利用這些理想的人格形象去感化和啟發他們。《鄧稼先》中那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人,會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平凡的,即使條件艱苦,也要勇敢堅強,用我們的智慧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2)利用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潛移默化地進行感恩教育。 當今,雖然物質生活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但是學生的感恩意識嚴重缺失。教育專家郭建國教授說:“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就是讓學生從語文教學的感恩思想中內省,讓學生內心中激發出從“要我感恩”到“我要感恩”,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對塑造學生完善的品格,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目表達了感恩的主題思想,《散步》中的作者不僅疼愛兒子,而且孝順母親。尊重老人家的意見,為母親的身體著想,不把母親當累贅,非常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3)學習人際交往能力,積極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現代的學校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獲得有益的知識,還應該教給學生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語文教師應該適當的運用語文教科書中的故事對學生進行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魯迅《社戲》中的“迅哥”,雖然是城里的小孩,但是跟著母親來到魯鎮的平橋村后,沒有表現出城市小孩的不適應,反而能和當地的小孩愉快的打成一片,并且在一起玩耍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例如我們從小要養成勤奮、不服輸的精神。從而鍛煉了意志,有利于良好人格品質的形成,也鍛煉了與朋友、親人交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新云,譚梅娟,彭志娥.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調查[J].醫學臨床研究,2013(07):1414-1416.
[2]羅彩靈.初中語文教學中疏導學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匯,2014(02):167-169.
[3]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63.
[4]朱曉斌.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
[5]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78~80.
[6]于雪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淺談[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1(03).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