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刑事訴訟中僅僅是被害人作為證人的角色出場的,對被害人的救濟不足。因為刑事訴訟的提起、程序地進行、刑罰的執行都交由國家,被害人實現的是心理上撫慰與報復,而真正與之有切身利益現實意義的缺失賠償制度。隨著被害人學的勃興,如何保障被害人的權益的問題也在一次被提起。
一、我國現行制度分析
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受到了多方面的問難,由于立法技術的缺陷引起了與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制度的不協調,在司法實踐中的困境,與法學理論的矛盾等。
(一)立法缺陷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立法缺陷主要是指我國的法律規定在技術上的紕漏。
1、法律內部矛盾
根據法律規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里“被告人”的提法意味著被害人只能在公訴案件審判階段和自訴案件立案之后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實質上剝奪了被害人在偵查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
2、 對檢察院的地位沒有明確
第77條第2款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檢察院到底是原告、公訴機關還是代理人其行使的是公訴權、監督權還是民事訴權,民事訴訟法也沒有相應的規定。
3、被告人的范圍受質疑
雖然《解釋》第84,86條中較為詳盡地列舉了附帶民事訴訟中原告人與被告人的范圍,但卻沒有提及共同犯罪案件中在逃人員的賠償責任問題。
(二)法律制度的沖突
1 、訴訟時效的計算
對于犯罪行為造成的物質損害如果提起民事賠償制度,計算時效時,刑法87、88、89條分別規定有訴訟時效,起算之日是從犯罪之日或者行為終了之日,還規定了不受追訴時效限制的情形。民法的訴訟時效一般是兩年,身體受到損害的是一年,一般從知道或者應到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之日算起。可見起算點不一致。 并且民法時效較短,和合并審理情形下很容易超過訴訟時效,不利于保護當事人。
2、 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相互糅合
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兩者的性質、目的不同,所以在適用的原理、規則、程序上也有差異,兩者在同一個訴訟程序中進行就面臨著多方面沖突:
(1)證明標準 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民事訴訟采用高度蓋然性原理。英美法系國家刑事證明標準是排除合理性懷疑,民事訴訟標準是證據優勢。所以證明標準不相同很容易導致在這同一訴訟程序中結果不一致。
(2) 證明規則 刑事證明規則要求嚴格尤其是一系列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間接證據運用規則等。而民事證據的證據規則沒有這般嚴厲苛刻。所以兩者在使用證據范圍上必然存在沖突。尤其在舉證責任分配上,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的不同,兩者之間的矛盾在同一訴訟程序中無法調解。
3、 賠償范圍
根據法律對頂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限于“物質損失”并且必須是“已經遭受的實際損失和必然遭受的損失”,對于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承認了精神損害賠償的合法性,從而產生矛盾。
(三)司法實踐中的困境
由于立法規定過于籠統,對于附帶民事訴訟的法律性質、當事人資格、賠償范圍及賠償原則等都沒有明確的界定,以至于造成了實踐中理解和適用上的混亂。舉例而言,在下列問題上,司法實踐的工作者面臨著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1、不能保障被害人權利
由于在附帶民訴訟中財產保全制度、先予執行制度受到嚴格限制,對受害人的保護不周,所以有的學者試圖在刑事偵查階段引入先予執行制度 。而被害人所受到的損害包括物質損害、身體損害、精神損害、第二次傷害,而在附帶民事訴訟中只能進行物質身體損害賠償,也不能盡保護被害人權利,尤其是精神損害賠償已經成為一個討論的熱點。
2 、程序違法
我國法律雖然規定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但是刑事審判中的舉證嚴格,已經對相關犯罪進行了證明。所以在民事賠償過程中根本就沒有舉證責任這一環節,法律規定形同虛設。
3、法院地位尷尬
適用調解制度的尷尬。為了加快民事部分的審理,不因其導致刑事案件審判的過分遲延,實踐中法院往往在判決之前對附帶民事訴訟先行調解。盡管被告人及其親屬為爭取在將來的刑事審判中可以從輕量刑,往往傾其所有,甚至委曲求全,以滿足被害人的要求,使那些經濟困難的受害人可以盡快進行治療等。但調解與被告人實際認罪狀況是否一致、是否在量刑中有減輕處理法律上均未有明確規定。
(四)法學理論的沖突
1、 公法與私法的關系
公法和私法的分類,作為現代法的起點,一般來說私法關系和公法關系形成了互不相關的獨自的法律領域 。但是我國的制度過分強調刑事優先,在程序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兩者互相糾纏不清,從而影響以下方面:
(1)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關系
按照公法與私法的分類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是可以并存,不存在互相吸收的關系。但是在同一個處理系統中刑事責任強調國家強制意志,民事責任的處理強調當事人意思自治,兩者難以協調 。并且在一些傷害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甚至可以同過賠償被害人從而換取輕刑。刑事責任與民事責任相換轉化或者吸收,這是不合理的。
(2)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
根據公法和私法的理論,公法的法律否定規定并不導致民法效力的當然被否定 。但是我國的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一方面強調民事訴訟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附屬性,刑事判決影響民事判決,兩者存在難以協調的矛盾 。
2、 效率與公正的辯證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理論形態的法律價值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尤其是法經濟學的興起,效率作為法律價值之一得到了確證。將民事訴訟附帶于刑事訴訟中提出,主要是出于訴訟效率和訴訟經濟的考慮,而這也正是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價值所在。但是效率與公平這一基本的矛盾,處于深沉的張力之中,在法律中,西方學者一般認為不能舍棄公平而追求效率 。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無法迅速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目的,民事訴訟調解困難,過分遲延,也與設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效率價值相背離。
(五)與國際趨向相悖
世界范圍之內,關于刑事犯罪造成的民事賠償,法國當事人可以選擇單獨或者附帶提起民事訴訟,并且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德國雖然對單獨提起有嚴格的限制,但是近年已經有放松的趨勢,并且討論民事與刑事的分離 。日本已經取消附帶訴訟制度,互相分離,由于民法和刑法使用的法律不相同,因此即使在刑事判決中被判無罪,民事審判中也可能被認為有損害賠償責任 。在這種世界的大潮流下,強調與世界接軌的今天,我國的做法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二、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重構
(一)美國刑事賠償制度并行主義——以辛普森案為例
英、美等英美法系國家通常所采用的刑、民分審的立法模式,即不允許被害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對被告人提出民事賠償的請求,在刑事訴訟結束后單獨提起民事賠償。讓我們以世界大審判——著名的辛普森案來管窺美國的制度。
1994年,在一個寓所內,辛普森的妻子喉嚨被人割斷,其男友也被人殺害。種種跡象表明辛普森是重要的嫌疑犯。首先由檢察機關提起刑事訴訟,但是用來證明殺人用的手套,辛普森怎么也戴不上,并且白人警察被辨方律師抓住了把柄,他們有種族歧視的劣跡,也許是辛普森命不該絕,在12名陪審團成員有10名黑人。最終辛被判決無罪釋放。刑事訴訟完成后被害人的家屬又挑起了民事賠償官司,被告是辛,理由是殺人。最終聯邦法院判決其向受害者家屬支付3350萬美元的賠償金。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的辛普森案的典型性,幾乎他是為了給美國法律制度提供一個注解而發生的 。而辛普森的命運最終是法律文化的結果 。
二 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重構
面對我國附帶民事訴訟的諸多無法克服的缺點,協調僅僅是權宜之計,根本的方法是對制度進行重構,借鑒美國的賠償制度,我們提出以下設想:
1、采用模式——并行主義為原則
我們因該以分審為原則,賦予當事人以選擇權,注重刑事訴訟的獨立性。在比較簡單、沒有爭議的案件或者當事人同意的案件中采用采取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其余情形則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相分離,在法律、程序上、訴訟時效起算、舉證責任、證明標準上各自獨立。
2、 提起時間
一般應設置在刑事偵查完畢后,可以提起訴訟,這樣及時保障被害人的受償,不至于過分拖延或者被告轉移財產逃避責任,尤其是訴訟開始后可以應用民訴上先予執行、財產保全等制度。另外在確定被告人后,由于偵查停滯,而原告人已經有足夠證據的時候也可以提起訴訟。
3、訴訟當事人設置
首先應該確定檢察院在民事賠償中的地位。在一些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中,檢察院作為一種特殊的原告。與被告人地位平等。
其次確定被告人的范圍。在逃的犯人應該確定為被告人,可以應用缺席審判制度。這樣對其他被告人也相對公平,更有利于保障被害人權益 。
4、賠償范圍設置
增加當事人的精神損害賠償,實行全面賠償原則。這樣才能充分保障受害人權利,實現公平的需要,也是體現了法律的人文主義關懷,實現當事人人權保障的重要措施 。
作者簡介: 姜道余,1964年生,男,揚州市委黨校教師。
申伶 江蘇姜堰人,1964年12月生,大學本科,揚州市委黨校學員處處長。
(作者單位:揚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