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神損害賠償是對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損害進行的一種補償。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在民事訴訟領域已得到了廣泛的確立,并且也形成了具體的適用規則。1987年《民法通則》第120條對此做出了規定,之后在《侵權責任法》第22條以及《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1-4條也對精神損害賠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充分的保障了被害人的利益,有利于緩解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間的矛盾,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和安定。故精神損害賠償越來越深入人心,也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適用。
關鍵詞: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
2004年我國將尊重和保護人權首次寫入憲法。刑事訴訟法是動態的憲法,因此精神損害賠償其實也是人權保護的一部分,也是我國近幾年以來一直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國在1987年才在民事立法中明確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但是我們國家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卻不盡人意,因此我們國家應盡快建立此種制度,符合立憲的目的和意圖。
一、 我國刑事附帶民訴的賠償范圍
《刑訴解釋》第138條規定被害人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的物質損失的,有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從138條可以看出在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只有實際的、必然的物質損失才能夠提起。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同時在第138條第二款提到,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結束后,受害人向法院單獨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為什么我們國家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不允許提精神損害賠償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理由:
第一,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相當于刑事訴訟,它只是一個小訴訟而已,如果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賠償的范圍,會阻礙法官處理案件的速度,影響效率的實施。
第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是以刑事訴訟為前提的,在刑事訴訟中已經對被告人判處刑罰,對被害人的心里有一定的安撫作用。如果這時候再讓被告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有違法律上的公正。
第三,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是有法律明文規定的,它只對人格權遭受到損失才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并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人格權遭受損失的,也有財產類的犯罪案件。所以為了減少法院對案件的管理的負擔,故法律明文規定不允許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提精神損害賠償。
刑事訴訟法的理念之一是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當兩者沖突時要以保障人權優先。保障人權雖然重點是保護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人權,但是同時也要顧全被害人的人權。精神損害賠償是被害人的一項權利,刑事訴訟法應當保護被害人的這項權利,這樣才能充分的體現刑事訴訟法中保障人權的理念。
二、我國確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
我國雖然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但是我個人認為,犯罪是一種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并且某些犯罪給被害人的心里帶來了極大的心里創傷。所以我認為應當將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引入我國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這樣才能體現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這樣才是訴訟發展完善與社會進步的切實體現。
(1)從立法角度看,我國之所以規定在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因之一 是為了節約司法資源。既然我國立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司法資源,那將精神損害賠償引入附帶民事訴訟中也體現了立法的目的。二是為了方便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提起民事訴訟后,被害人就不必再提起民事訴訟。將精神損害賠償刑訴附 帶民事訴訟中更能體現立法者的愿意和立法目的。
精神損害賠償是刑罰所替代不了的一種懲罰措施。雖然精神損害賠償只是在金錢上對被告人的一種懲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被害人受傷的心靈有一定的慰藉作用。此外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體現了法制統一(法理學精神)。法制同一指必須制定統一的憲法和法律,公民要遵守和履行憲法和法律。在我國,在交通肇事中可以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但是在刑事訴訟中卻不可以,違反了法制統一的原則,破壞了法制體系的內在協調性。
(2)從人權立法的角度看,尊重和保障人權是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所增加的法條。同時我國刑事訴訟的理念之一是保障人權。引入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就是為了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和價值,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體現,也是刑事訴訟法落實人權保障的具體措施。只有這樣,我們的人權保障體系會更加完善,人民能更多地贏得尊嚴。
三 、關于引入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個人建議
(1)修改《刑事訴訟法》,將刑事訴訟法第77條中的物質損失改為精神損失和物質損失。這樣可以充分的保障刑事訴訟民事訴訟中原告的合法權益。
(2)確定可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首先應明確可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的只能是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它組織)其次精神損害賠償不適用所有的犯罪,主要是針對刑法分則中第四章侵害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可提起精神損害賠償。因為侵害人身權利是對公民人格權的一種侵犯,故需要精神損害賠償。其它類型的犯罪無人格權受侵害的情形。
(3)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對于精神利益的損失,需要有相關的證據來證明,但是精神利益的損失在實踐中無法準確的計算,因此我們需要用原則來大致確立。楊立新教授在《侵權法論》一書中提到在確定賠償的具體金錢數額上,應當遵循侵權行為賠償的平衡原則,應該考慮被告人已受到了刑事處罰的不利,從而在賠償數額上作出相應的降低。
參考文獻:
[1]馬克昌.《刑罰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58.
[2]陳興良.《刑法哲學》 [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354.
[3]楊立新.《侵權法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07.
[4]潘紅軍,徐宗新.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應當引入“精神損害賠償制度”[J].2003(5):101.
田聰(1992),女,漢族,河南省南陽市人,在校研究生,法學碩士,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訴訟法學專業,研究方向:刑事訴訟。
(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