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減刑、假釋制度是我國刑罰執行過程中促進罪犯改造和穩定監獄秩序的刑罰執行變更制度,其在執行過程中應用非常廣泛。但在司法實踐中,我國刑事執行領域違法減刑、假釋的問題日趨嚴重。其原因主要表現在立法上的不明確性;被執行人與被害人無參與權以及檢察機關的監督力弱。本文就我國現行司法實踐中減刑假釋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同時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減刑;假釋;參與權;檢察監督
一、減刑、假釋制度的概述
我國的減刑假釋制度起始于清末。在清朝末年,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被迫走上變法之路,作為變法內容的一系列法律相繼編成,其中,《大清監獄律草案》第一次明確規定了減刑制度,而《大清新刑律》則最早規定了假釋制度,這是我國首次規定減刑假釋制度的兩部刑事法典。 近年來,隨著人權法治理念在中國的興起,程序法治日益成為法治中國的一個關鍵詞,但刑事執行卻未獲得足夠的關注,尤其以減刑、假釋為甚。
所謂減刑,是指對于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由于它們在服刑期間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而依法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制度。 假釋,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一定的刑期以后,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附條件地予以提前釋放的行刑制度 。減刑和假釋制度是我國刑罰執行中最為重要的制度。
二、減刑、假釋制度在司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法條規定的不明確性。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法條規定的不明確而致使司法實務操作的混亂。例如《刑法》第 81 條第 1 款規定:罪犯獲得假釋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實際執行一定的刑期。二是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三是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而第三條在實踐中是難以預測的。因此雖然假釋的優越性高于減刑,但實務中假釋適用率卻很低,我國監獄對被執行人進行考量采用的積分制,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立法,導致全國各地執行標準不統一,從而導致改造表現完全一樣的罪犯在不同地區的監獄服刑或者同一地區的不同監獄服刑而在能否獲得減刑或者減刑的幅度上完全不同,這不僅損害了司法公正,而且不利于監獄執法公信力的樹立。
(2)被判刑人和被害人無程序參與權。雖然在司法改革中,將我國的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由原來的書面審改成開庭審和書面審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參與主體仍是監獄、檢察機關、法院,沒有被執行人和被害人的參與。一方面按照我國現行的規定,法院在決定是否準許減刑、假釋時,僅僅對于執行機關所制作的書面材料進行審查,無須詢問或聽取被判刑人的意見這顯然有違司法公正。另一方面,被害人是與減刑假釋案件的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我國主要規定的是被害人在偵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的權利保護,在刑罰執行程序中卻尚屬空白,法律未賦予和明確刑事案件被害人參與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的相關權利和訴訟地位,這必然導致被害人在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中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
(3)檢察監督權力的脆弱。在減刑假釋的整個過程中檢察機關的權利是很有限的。檢察機關在審核是否達到減刑、假釋標準時沒有話語權,沒有減刑、假釋程序的啟動權,在減刑、假釋案件裁定后沒有抗訴權。正如有學者指出“檢察機關對法院減刑、假釋裁定的監督, 由于缺少具體的監督程序規定及相應處分權, 缺乏進行實質審查的有效途徑, 也難以發揮實際作用。”
三、提出相應的建議
(1)從立法上明確規定積分制。積分制是執行機關為了使減刑、假釋的適用條件“確有悔罪表現”更具操作性而在司法實踐中采用的評價標準,因此應當從立法上明確積分制,使之成為減刑、假釋適用的統一評價標準。積分制作為評價減刑、假釋能否適用的標準具有合理性。然而,由于積分制并沒有在立法上明確規定,而是由執行機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積分制的規范性文件,這直接導致積分制在各地適用上的不統一,導致該制度在實踐中“名不正,言不順”,無法有效發揮其作用。因此,應當從立法上明確規定積分制,惟有如此,才能使之成為減刑、假釋適用的統一評價標準,真正發揮其作用,也有利于監獄執法公信力的樹立。
(2)賦予被判刑人和被害人參與案件審理和救濟的權利以充分保障人權。
一方面因為法院對減刑、假釋的審查直接關系到被判刑人的悔改或立功表現能否被法院所認可,其刑期能否被縮短,因而法院在審理時應當聽取被判刑人意見,方能體現對被判刑人員的尊重。在被執行人救濟權利上,如果被判刑人認為自己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執行機關應當向法院申報。如執行機關拒絕,可向檢察院提交相應證據,由檢察院予以初步審查后再報請人民法院。 救濟權的賦予有助于罪犯權利的實現,是對其請求建議權得以積極實現的保障。 另一方面,對于被害人在減刑、假釋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保障其知情權、表達意見權、參與庭審權、申訴權等權利。
(3)加大檢察院監督的力度, 加強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提高司法公信力。 檢察機關應當實行刑罰執行同步監督制度, 把握住庭審監督的關鍵問題。按照同步監督工作流程,對減刑假釋案件的檢察監督工作可以劃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三個階段。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對監獄的監督職權,對于被判刑人自己認為符合減刑、假釋條件,但執行監管機關拒絕報請法院的,由檢察機關對此作出初步審查,并做出書面意見。另一方面,檢察機關應派員實地參加法院庭審,在聽取被判刑人、刑罰執行機關意見和參閱相關證據后檢察機關對是否減刑、假釋發表意見。
參考文獻:
[1]陳敏.減刑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 2001:1 .
[2]袁登明.減刑權歸屬之探討[J].中國監獄學刊 .2002 ,(1):55.
[3]吳宗憲.監禁刑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 2003 : 396 一398 .
韓凱麗(1993),女,漢族,山西省長治市人,在校研究生,法學碩士,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訴訟法學專業,研究方向:刑事訴訟。
(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