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領域運用互聯網進行教學也日益普遍,它一方面可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也可拓寬高職院校職工的視野。在互聯網聯合教育的背景下,我國很多地方高職院校相繼致力于參與社區教育,服務地方群眾,提高職工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提高我國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師的整體素質。“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可把目標定位在社區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設置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學分銀行的管理制度。
[關 鍵 詞] 互聯網+教育;高職院校;社區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10-02
近年來,互聯網對教育領域的沖擊力是非常嚴重的,對教育技術、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的改變是不可忽視的。我國有文件指出對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加強對高職院校的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強調高職院校順應時代發展對高職院校進行繼續教育,提高職工的職業素養、道德、學歷層次、技術水平以及管理技能等。[1]本文中主要對高職院校的教師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使其參與社區教育,提高教師對地方的服務水平,滿足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以下是研究情況。
一、“互聯網+教育”的定義和重要性
“互聯網+教育”的定義來源于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傳統行業需要采用互聯網思維和先進技術進行有效的改造,促進新興行業的萌芽和發展。對于教育領域來說,需要依靠互聯網環境,將信息技術作為基礎,通過人機聯合,在教育中進行開展和活動,改進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的定義雖然首次被納入國家頂層設計,但是其真正含義在教育中早有體現。例如,我國佛山教育局在2010年開展的“微課”一度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2012年全球被慕課所吸引,2013年我國清華大學開展了“學堂在線”學習平臺,進行開放性中英文教學課程,2015年提出“教育O2O”更是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和推進。[2]因此,可見“互聯網+教育”在教育事業中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也體現了我國教育的獨特性。
“互聯網+教育”的重要價值體現在打破了時空上的限制,將優化資源進行整合,創新教學方式,改善傳統教學方法,全力推進互聯網教學,打開高職院校的職工學習途徑,學習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進而根據地方特點進行改善,提高對地方社區的服務標準。
二、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優勢在于:(1)立足本地區的發展:我國在2003年就形成了地方設有高職院校的局面,地方高職院校和地方社區進行聯系是最直接的最密切關注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辦學機構,地域性強,社會化程度相對較高。(2)教育資源豐富:多年的發展使地方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體系更加完善,從師資力量、教學信息、辦學經驗等各個方面來說遠遠高于社區。因此,可將高職院校融入社區教育中。[3](3)辦學特色鮮明:地方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是就業能力強、專業化程度高,給社區進行職業教育可以對女性在40歲以上、男性在50歲以上的失業人員進行再次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推進當地的經濟、人文發展。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現實意義在于其符合社區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同時滿足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訴求。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路徑設計
(一)地方高職院校的目標定位在社區職業教育
社區教育課程包括主題為公民素質的文明修養課程、主題為家庭生活的文化休閑課程、主題為再就業和實用技能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主題為成人繼續教育的學歷教育課程、主題為地域風情文化的特色文化課程五個方面的內容。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職業教育已成為社區教育的基礎項目,這也是地方高職院校辦學的重點和教學強項。除此之外,地方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地理位置以及教育資源等方面占有較高的優勢,其目標定位為社區職業教育,不僅可以展示自身的優勢,而且可以避免和其他辦學機構的同質化競爭,提高辦學效率,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4]
社區職業教育體系中有職前教育、職后教育以及再就業教育三個方面,它與就業和工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職前教育指的是對進入職場前的職工進行的培訓,有職業生涯的規劃、技能的培訓以及素質的培養等,但是還需根據個人的不同進行調整。職前教育分為新入職人群和新生勞動力兩種對象。對于新生勞動力給其進行生涯指導、職業測試、就業指導以及實用技能的培訓等,對于新入職人群給其進行基礎性培訓,有職場禮儀、客戶意識、拓展素質、時間分配以及團隊協作等方面。職后教育更注重的是專業技能的培訓,繼續教育對象主要是社區的在職員工。[5]再就業教育指的是對社區的失業人員以及就業困難的人員進行職業培訓,使其在培訓后得到可以就業的一些技能從而實現再就業。再就業教育主要為職業指導、創業能力培訓以及技能培訓三個方面。
(二)地方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設置為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指的是“教育O2O”,即Offline to Online,指的是通過互聯網將線上和線下進行連接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閉環。教育O2O是通過互聯網將線上平臺和線下教育進行結合,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教育閉環過程。這里的結合不僅僅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從學習者開始,將互聯網和傳統資源進行合理的對接、配置,相互借鑒完善。將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使用在社區教育中非常有效。(1)社區教育終身化學習特征較為明顯,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緊抓開放性的特點,不斷創新學習形式,在線下教育中將線上教育平臺引入其中,這樣可以滿足社區成員多層次水平、不斷學習的需求。(2)地方高職院校的網絡課程資源非常豐富,這也是開展線上課程必備的資源能力,并將其作為整合優化資源的平臺,建立一個全新的學習平臺——社區職業教育MOOC平臺。(3)社區教育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職業關聯性強,職業教育中實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6]大部分地方高職院校在校內外設置有實訓基地,且已成熟,可以對職工的各項能力進行培訓和鍛煉,可以給社區職業教育提供雄厚的師資力量、有效的場地訓練以及完善的設備等。
混合式教學模式要求社區學習者在平臺上必須完成在線修讀課程任務,參加實訓基地培訓任務,完成后方可結業。社區學習者在平臺上進行在線學習,通過自學視頻、在線討論、完成任務以及課程評價等環節方可結業,獲得最后的學分。而平臺會將學習者的結業成績反饋到地方高職院校,然后安排學習者入校學習或者是參加實訓,通過后再次取得學分,完成這兩個學分后才能得到相應的證書。
(三)地方高職院校的管理制度為學分銀行
“學分銀行”是借助對銀行管理制度的模擬或者是借鑒,計量單位為學分,對學習者的各種學習成績進行認證和核算,是一種對學分有認定、積累以及轉換功能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學習制度。學分銀行是一座立交橋,目的是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以及橫向溝通,其具備的學分三大功能即認證、積累、轉換,可以為人們的終身學習提供保障,也是地方高職院校對社區教育的主要設計思路,滿足人們的繼續教育需求。
設計思路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學習者建立個人學習賬戶、學習成果的認證、學習成果的積累和轉換、量身定做的教育服務。建立個人學習賬戶指的是社區居民在平臺上自行申請賬戶,審核通過后即可建立個人學習賬戶。[7]學習賬戶主要對學習者的個人信息、學習內容、途徑、時間、學習成果等進行記錄,并提供學分三大功能。院校通過對平臺數據的分析,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課程設置、豐富課程資源、不斷提升課程的吸引力,盡量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學習成果的認證是對學習者學習成果的一種社會性的認可。學習成果的積累和轉換指的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進行學習,并對自己已獲得的學分進行積累,學分積累到一定程度可按照要求去進行兌換。量身定做的教育服務指的是地方高職院校對學習者在平臺上開展教育服務,通過對學習者學習數據的分析,因材施教,給學習者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并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習者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總之,“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對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中主要介紹“互聯網+教育”的定義和重要性,分析了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可行性,最后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路徑進行設計,即地方高職院校的目標定位在社區職業教育、地方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設置為混合式教學模式、地方高職院校的管理制度為學分銀行三個思路,加強對地方高職院校硬件設備、軟件設備的完善,優化資源,給學習者提供終身性的學習平臺,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章金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一體化教材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7(1).
[2]徐冬冬.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新模式構建與實踐[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6(1).
[3]周敏.“互聯網+”時代中國高職教育轉型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12).
[4]熊祖濤,盧晨怡.“互聯網+教育”視域下高職課堂教學模式創新途徑探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6(16).
[5]姜春英.“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探究[J].職教論壇,2015(35).
[6]姚靈.淺談基于“互聯網+”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1).
[7]趙冬燕.互聯網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點滴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