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職學校廣泛開展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提高教學水平、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以曲阜中醫藥學校《推拿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為例,為中等中醫藥學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的開發與建設提供一個新思路。
[關 鍵 詞] 中等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推拿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18-01
我校《推拿學》教學團隊結合中等中醫藥職業教育理念及人才培養目標,于2014年申報立項了《推拿學》校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程。
一、教學團隊建設
中職學校教師隊伍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雙師型”教師。我校在培養“雙師型”教師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做法:(1)鼓勵專業教師主動向“雙師型”教師發展,新入職教師在取得專業執業資格后,兩年內必須取得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證書;(2)制定了《曲阜中醫藥學校專業教師臨床進修管理辦法》,規定專業教師每兩年不少于4個月的臨床實踐要求;(3)聘請校外知名專家或“能工巧匠”為兼職教師。
二、教學內容建設
(一)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核心內容,其建設必須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作為中職中醫康復保健專業的核心課程,《推拿學》課程在整個中醫康復保健專業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和《經絡腧穴學》等專業基礎課的后續課程,與《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中醫康復治療技術》等專業實訓課一起構成培養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學生臨床綜合實踐能力的實訓課程體系。
(二)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必須具有科學性、先進性,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高度重視實訓、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
1.教學設計
《推拿學》教學以臨床為依托,以相關職業資格考試大綱為參考,理論知識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在學時分配上側重于推拿手法的實踐教學,通過在校內實訓基地,按照臨床工作情景開展“教、學、做”一體的教學,使教學與臨床實現無縫對接。
2.專業實訓
《推拿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課程,因此,應有針對性地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按照不同手法和不同的適應癥制定工作任務,將課程整合為推拿手法和推拿治療2大部分、8大項目、24個典型任務。加深學生對具體手法和適應癥的深層次理解,提高針對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手法的辯癥施治能力。同時,針對康復理療科常見疾病如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等的治療手法進行技能考核,突出對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
3.校本教材
針對國版教材出版周期長、教學內容滯后于臨床一線的問題,學校開發了《常見疾病推拿治療手法》和《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兩本理實一體化校本教材,對國版教材形成了有效的補充。
三、教學方法建設
(一)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廣泛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緊扣課程教學大綱,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廣泛運用分組合作和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對《推拿學》的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信息化教學
在學校官網上開辟了《推拿學》課程教學專屬網頁,上傳了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內容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大綱、電子教案、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實訓指導、習題庫等教學資源,供校內外師生學習、查閱、教學使用。
四、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一)校內實訓基地
我校充分利用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和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品牌專業建設的機遇,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新建了8個中醫康復保健實訓室,使本專業專屬實訓室達到了19個,所有實訓設備均與臨床保持一致,完全滿足了校內實訓課程的教學要求。
(二)校外臨床實踐基地
學校積極拓展校外臨床實踐基地,先后與省內外42家二甲以上醫院、康復保健機構簽署了臨床實踐教學協議,承接我校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學生崗位見習、臨床實踐和頂崗實習工作,形成了系統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五、考核制度建設
在課程建設期間,我們嘗試改變傳統評價模式只看重終結性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評價的弊端,建立了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師生互評和第三方評價的多元評價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注入了活力,取得了極佳的效果。
六、結束語
開展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以來,我校中醫康復保健專業教師中2人獲得山東省優質課一等獎、4人獲得二等獎;4人獲得濟寧市優質課一等獎、7人獲得二等獎;3名專業教師被評選為曲阜市教學能手,1人被評選為濟寧市教學能手。學生共獲得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三個,二等獎16個,三等獎19個的好成績。
事實證明,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確實提高了教學質量,并通過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帶動了教學團隊的建設,促進教師通過合作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邊穎,李愛萍,尤春陽.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4(8).
[2]曹乃悅,劉紅娟.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與有效性探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