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認為老子樹立的道家思想,在研究人的方面,以極大注意力關注人的生存問題,提出人要柔弱守拙;人要除欲去私;人要寧靜無為,從而對《老子》生命哲學意識進行現代詮釋。
[關 鍵 詞] 《老子》;生命哲學意識;現代詮釋
[中圖分類號] B223.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34-02
老子提出“道”的思想。《老子》開篇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全篇的總綱。道,這是一個會意字,人在路上,用“首”思索。老子破天荒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道家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道是指構成世界的本體,創造宇宙的原動力,促使萬物運行的規律,也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天地間萬物蓬勃發展的根源,是“道”無盡的潛在力和創造力促使其不斷發展的表現。老子教育人們要用天道、自然道,去看人道、世道。從“有”的奧妙到達“無”的奧妙,從而洞悉宇宙萬物原“道”的門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這是老子典型的宇宙觀、世界觀。他認為,“道”是萬物創生的總原理,萬物創生的過程是由道生出元氣,稱為“一”。這種元氣化分成陰陽二氣,此陰陽二氣相交再生成天地最初狀態。于是萬物就在這種狀態中產生了,陰陽之氣互相激蕩,萬物包含其中而構成新的世界和諧體。這是道的運動規律,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展,二是轉化。他還強調:“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說事物有的減損了反倒增益,有的增益反倒減損,老子學說充滿了辯證法。以陰陽二氣的生態變化論述宇宙萬物產生,是很有科學價值的。而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這種循環數理,既簡明優美,又玄妙深刻,是充滿詩意的哲學。
老子探討宇宙的起源以及世界萬物生存原由,其實質在研究人,以極大注意力關注人的生存問題,甚而帶著十分焦慮的心情,論述人的生活與生活的社會所出現的不良方面,一方面嫉惡如仇地批判那種人的異化現象,一方面又娓娓而談,以一位安詳睿智的長者,或者誠摯的朋友,與千古人進行恒久對話,談論人應該怎樣活著,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么等,他主張人要柔弱守拙,除欲去私,寧靜無為,回歸生命的本源,一切人生活動應出自生命本體需求,順應自然,依道而行,這才是道的精神要旨與精髓。
生命本體是肉體與精神靈魂的合一,老子非常注重心靈修養,他在第十一章指出:“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段論述以反問排比形式,具體而有力地從六個方面闡述個人修身養性的觀點。首先講“營”和“魄”合一被身體載著。營,精氣,靈魂,是思慮的主體;魄,體魄,形體,是活力的源泉。乃指人體生命中的兩大關鍵。人在現實生活中,思想的紛繁、情感的囂動、勞作的忙碌,常使精魂渙散,身體疲憊,不能持盈保泰,而至病弱死亡。所以,老子言一個健康的生命應該營魄抱一,形神兼備。那么,怎樣達到“營魄抱一”呢,接著回答:做到嬰兒那樣的“專氣致柔”,一個人若能養氣修心專一,使身心神氣相互發揮為目的,達到“柔”的地步。而且在“澡雪精神”的洗練中,洗滌污垢,清除雜念,養育明澈的心靈,就是返回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了又一個環節,愛民治國成就立業,需求睿智聰明的才能。開啟人的“天門”腦力,讓生命充滿陰柔的力量。這樣“明白四達”,做到無為而治。這是超乎世俗的圣哲。另一方面,從正面論述,我們生存、養育,產生萬物而不占有,滋養萬物而不主宰,這是崇高的道德。老子創構了養氣修心的哲學框架,揭示其內質,指明其過程與方法。
一、人要柔弱守拙
老子說:“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老子》第四十一章)這里講了兩個重要觀點:“反也者”,指道的返本歸根,轉化運動;再者強調,柔弱是道的作用。很多理論都講述強硬之理,而老子卻明確要求人要柔弱。為什么呢?他闡發其中的原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致堅。無有入于無堅,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老子》第四十三章)這一章老子繼續闡述柔能克剛、弱能勝強以及無為的好處。他認為,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在天下極堅強的東西里穿行無阻。譬如至柔之物的水和空氣,然而偏能穿石運物,化石蝕金,勝過剛強的東西。他指出,柔弱是“無為”,剛強屬“有為”。日月之光本無質也,可以普照天下,穿透一切屋舍。他在第七十八章講得更加詳盡,“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伸信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第一層以人類和草木的生存現象為例,說明初生的時候都是柔弱的,死的時候都是堅硬的。從而雄辯地得出結論,柔軟的充滿了生機,屬于生存的一類,處于上升的地位。堅強的則喪失了生命力,屬于死亡一類,反而處于下降的地位。我們深入地認識“柔弱”的本質意義,誰無不面對這樣的事實:狂風刮來,高大的樹被摧毀,柔弱的小草迎風飄揚,它才有頑強的生命力。此中道理是很深刻的,應該由此悟得如何解決人生的困惑問題。老子主張的另一個人生態度是“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其中的原因揭示得很清楚,“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老子》第二十二章)他還講:“大成若卻,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大辯如訥。”(《老子》第四十五章)這兩段正反對照,互相補充,闡述“守拙”為人處世的原則,是“中和”“和諧”思想的基礎,對后世人們言行影響深遠。
二、人要除欲去私
老子意識到人要修心養生,重要的是去除遮蔽“人性”的東西——“欲”和“私”。他疾呼:“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老子說明戰爭的起因是君主無道,多欲,不知足引起的。今天人的腐化、墮落,其根源也在于此。他提出:“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老子》第六十八章)天道就是宇宙的自然之道,人道就是人的行為之道,前者有利于萬物而無害,后者對人和世界有所施為而無所爭奪。他說:“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老子贊賞水,講它具有柔和的特性,能滋潤萬物而不與相爭保持澄明寧靜,甘愿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地方,擁有容納百川的深廣襟懷,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顯然,以水比喻美好的人格。一個人達到如水一樣的言行舉止,立身處世,以及心境,就是上德有道的。所以,老子講人之道應該像天之道那樣,曾經歌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認為,天地由于“無私”而永存長在,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大業。并用辯證的觀點說明利他和利己是統一的,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己。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引申發展。我們要效法天地的法則立身處世,去掉自我認為的自私,個體的小我融入整體的大我,真正獲得天地與生命的“能長且久”也。
三、人要寧靜無為
道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和目標,那么,修道的原則和方法是什么?《老子》第十六章指出:“致虛極,守靜篤。”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虛”指道的本體,“靜”指道的本根。由靜生動,由動生靜;動是相對的,靜是絕對的。“致虛”“守靜”到極點,修道要有這樣的功夫和方法,達到這樣的境界與層次。“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無時無刻不在變動,永無止境地發展創化。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叫做“復”,有志為道的人,就是要返回生命來源之處。要順其自然,知足知止,更好地愛惜生命。在此前提下,老子提出至關重要的人生觀點——無為。說:“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有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將欲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老子》第四十四章)人追求政教禮樂之學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多情欲與巧偽,感悟事物本質與自身虛靜心境之道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情欲與巧偽,這樣減損了私欲妄為,而返歸真純樸質,就達到“無為”的境地。樹立“無為”的人生態度、方式,可以產生“無不為”的效果。“無為”指去除私欲妄為的活動,順其自然而回歸真樸的行為。要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子》第六十三章)也就是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去作為,以不刻意做作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無味的感覺作為味。要正確地把握“無為”的人生觀,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任繼愈.老子今譯[M].古籍出版社,1956.
[2]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M].第一編.人民出版社,1964.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第一冊.人民出版社,196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5][英]伯蘭特·羅素.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林語堂.中國人[M].2版.學林出版社,2001-05.
[7]魯迅.魯迅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