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教育部門以及家長的重視,但關于家庭教育的指導理論相對較缺乏。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研究兒童心理60多年,其關于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對各年齡段的兒童思維以及認知發展特點做了詳細的分析,這一理論對當今的家庭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 鍵 詞] 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60-02
“1+1”新父母行動的發起人、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張文質老師曾有這樣的論斷:“中國教育最嚴重的問題,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理論研究處于不成熟狀態,市場相關的論著大多是育兒經驗類著作,抑或是成功學類的教子叢書。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各種經驗類、成功類的育兒書,缺乏對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性研究,某些教育方法甚至違背了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意義不大,盲目照搬,可能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致力于兒童心理發展研究60多年,他通過科學實證的方式,系統而完整地描繪了兒童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特別是他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對兒童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思考問題做了精確的概述,為家長理解兒童思維發展,掌握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
一、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杰認為思維的本質是適應,成熟、活動、社會經驗和平衡四個因素相互作用從而影響思維的變化。兒童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經過同化—順應的平衡化過程,獲得思維發展。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左右)
這一階段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嬰幼兒通過感覺和動作來學習和理解客觀世界。開始從初級的、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如吮吸、抓握等)發展到有邏輯的目標定向動作(如投擲、碰撞、填裝容器游戲等),幼兒通過這些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來認識世界。這一階段是幼兒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出現客體永久性問題,開始出現模仿、記憶和思想。
(二)前運算階段(2~6、7歲)
這個階段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這一階段主要認知成就是出現了符號、表象和直覺思維,兒童會出現以下幾種心理特征:(1)泛靈論。(2)自我中心主義。(3)不能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4)思維的不可逆性。(5)缺乏守恒。
(三)具體運算階段(6、7歲~11、12歲)
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有邏輯地解決一些具體問題,逐步獲得守恒性和可逆性。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是: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理解了對話規則,能很好地理解數量關系和邏輯關系,具備心理分類和排序能力。
(四)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及以后)
這一階段的兒童從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把內容和形式區分開來,可以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即從具體運算階段的“是什么”模式的思維轉變到“可能是什么的”思維模式,能符合邏輯地解決抽象問題,思維更具有科學性,對社會問題、身份的關注增加。
二、基于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家庭教育
(一)感知運動階段嬰幼兒的認知特點及其家庭教育
剛出生的嬰兒,其思維處于混沌狀態,其自我意識與客觀世界是一體的。他們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逐步到探究外界事物。當他們開始意識到當物體被藏起來時物體并不是不存在了,意味著他們的客體永久性概念逐步形成。皮亞杰認為幼兒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決定著未來心理演進的整個過程。
“玩耍”“游戲”是這一時期幼兒認知發展、獲得各種觀念、建立圖式的主要方法。因此,這一階段的嬰幼兒的早期教育,重在以下幾個方面:(1)給嬰幼兒創造充滿安全感的環境。母親可以通過與孩子溫柔的對話、微笑等語言交流或擁抱、撫摸等肢體語言交流,讓嬰兒建立起對外界環境的基本的安全感。另外,給嬰兒提供足夠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如,光線不能太強、盡量減少噪音、嬰兒穿著應以柔軟舒適為主。(2)給嬰幼兒提供盡量多的新刺激,對其進行視覺、聽覺以及動作協調性方面的訓練。家長應提供多樣化的、合適該年齡段的玩具,促進其動作發展。同時,在生活中經常與其交流互動。(3)盡可能地與嬰幼兒互動游戲,促進嬰幼兒客體永久性概念的發展。“躲貓貓”游戲是幫助孩子獲得客體永久性概念便捷又有效的方式,家長可以在各種情境下與孩子玩這個游戲。(4)盡量讓孩子處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中,避免讓孩子接觸恐怖的影像或場景,因為這一階段孩子受泛靈心理的影響無法區分真實和虛擬情景,容易產生恐懼心理。
(二)前運算階段幼兒的認知特點及其家庭教育
形成和使用符號——單詞、手勢、姿勢等的能力是前運算階段的主要成就。從2歲到4歲,多數兒童的詞匯量從200個左右擴展到2000個。這一階段幼兒認知發展的特點是符號思維逐漸發展、語言使用能力快速發展以及“自我中心傾向”。這種自我中心主義并非意味著“自私”,而只是表示兒童經常設想其他人和他們有著共同的感覺、反應和觀點。
這一階段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主,模仿、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動手操作是其主要的學習方式。本階段幼兒的家庭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1)不可過早入園。對幼兒來說,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生活是一件大事,在幼兒的認知、情感、社交還未做好入園準備時,不應強制讓孩子過早進入幼兒園開始過集體生活。(2)創造語言環境發展幼兒語言能力,避免進入小學化教育狀態。這一階段幼兒的語言與符號思維快速發展,家長可以通過與幼兒對話、讀兒歌、聽音像資料的方式,豐富孩子的語言發展符號思維。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不應在幼兒符號思維還未發展成熟的情況下,強行讓幼兒背誦唐詩宋詞、九九乘法表等小學課程。(3)多讓兒童參與實踐活動,讓兒童在實踐中發展各種能力。皮亞杰認為兒童是從自身經歷中建構知識的。這一階段的幼兒學習以直接經驗為主,模仿是其主要方式,因此,家長應多帶孩子親近自然,讓孩子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發展認知水平和社交水平。(4)愛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讓游戲成為兒童的主要活動。游戲對孩子認知發展、語言能力、情緒、社交發展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意義。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通過練習性、象征性、規則性游戲來發展認知、情感與社會關系。家長應盡量多陪同孩子一起游戲,分享游戲的樂趣。
(三)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認知特點及其家庭教育
這一階段兒童認知的本質特征是對物理世界邏輯穩定性的認識。兒童意識到物體成分被改變或轉型,但物體的許多原始特性依然保持不變,還理解了這些變化是可逆的。理解了可逆性,擁有了守恒、分類、排序的能力,發展了邏輯思維是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
這一階段的兒童進入小學開始學校學習生涯,進一步發展語言和邏輯思維是這一階段學習的主要任務。這一階段的家庭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1)學習應基于孩子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不人為地加速發展,不盲目給孩子上課外輔導班。皮亞杰認為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需要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才可能出現進一步的發展。因此,教育應基于兒童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不能超越兒童的發展階段拔苗助長。同時,兒童的認知發展有個體差異性,家長不應盲目攀比跟風。(2)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自信心。埃里克森認為6~12歲的兒童處于勤奮感對自卑感階段,兒童開始覺察到堅定不移地做事與完成工作后的快樂之間的關系,如果兒童在家庭、學校之間的活動中能自如地應付學習、交友,就能使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如果兒童面對這些挑戰感到困難,就會使他們感到自卑。因此,家長應關注孩子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四)形式運算階段青少年的認知特點及其家庭教育
形式運算階段的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擺脫了對具體的感知事物的依賴,在形式運算水平上,思維的焦點從是什么轉換到可能是什么,可以根據假設進行邏輯推演。
這一階段的家庭教育應注意以下幾點:(1)幫助青少年尋找自我同一性。步入青春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在這個時期,青少年將會面臨構建同一性問題,即“我是誰”的問題。包括對自身職業傾向、價值觀、意識形態的選擇等。如果青少年不能把這些選擇整合起來,就意味著角色將會混亂。因此,獲得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重要任務。家長在這一階段應引導青少年發展自我概念,可以讓青少年參與社會服務、實際工作或實習,體驗各種職業特點等,讓孩子對自我的特長、優缺點、職業傾向、性格特點、價值觀等做全面的認知,最終獲得自我同一性。(2)在教養方式上強調平等、理解與尊重。青少年更愿意被看做是成人,而不愿被當作孩子看待,這就要求家長在教養方式上變以往的“手拉手”方式為現階段的“肩并肩”方式,更多地尊重、理解與傾聽孩子的心聲。這一階段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青春期自我中心主義。因此,對這一階段的教育,家長應多傾聽、多理解,少命令、少強制;多鼓勵他們自己思考、決定,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建議和意見。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更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作為家庭的建立者——父母,天然地成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將決定家庭生活的幸福程度,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教育的成敗。在家庭教育中,要運用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作為理論指導,對不同階段的兒童進行符合該階段兒童思維特點的教育,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夢霄,游曉,李鵬.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科學導報,2015(1).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王嬋娟.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語文學刊,2016(6).
[4]令婧.結合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對幼兒過早入園現象的反思[J].河南教育,20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