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教育思想和進步教育思想是影響二十世紀的兩大教育思潮,兩者在諸多方面有異同。主要選擇在師生關系方面相同和相異的觀點,從對教師要求、對學生要求和師生關系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師生關系;新教育;進步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62-01
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際關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整個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兩大教育思潮即新教育和進步教育,其在批判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的同時,也對適宜的師生關系提出了新的見解,主張形成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教育思想興起于19世紀90年代的英國,然后迅速傳播至歐洲其他國家。傳至美國后,又形成了轟動一時的進步教育運動。兩種思想都對師生關系發(fā)表了見解,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一、“進步教育”與“新教育”思想對師生關系主張的相同之處
“進步教育”和“新教育”思想都強調把兒童作為教育的中心,重視課程的改革,主張以科學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識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因而,在師生關系的問題上,也有一些共同點。
(一)對教師的要求
“新教育”思想家和進步教育思想家都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有一部分是相似的。鄉(xiāng)村教育家利茨認為:教師和兒童之間是平等的。教師應該有能力、真誠和獻身精神。教師要允許兒童有他自己的思想,形成他自己的判斷。進步教育之父帕克也指出:教師不僅要有巨大的熱情,而且要有教育科學的知識。教師要熱愛和尊重兒童,并有幫助他們的強烈愿望。
可見,兩種教育思潮都十分注重教師的作用,也都強調教師應該有能力,保證孩子自由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師生關系。
(二)對學生的要求
“新教育思想”和“進步教育思想”都強烈地批判傳統(tǒng)教育,開始強調兒童的地位。歐洲的新教育和美國的進步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就是“人本”特性,具體講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反對壓抑。在師生關系方面,新教育思想和進步教育思想對學生的要求也有一些相近的。
新教育運動中雷迪指出:“兒童要變成一個完人。”由此可見,新教育思想從開始就強調兒童的發(fā)展。愛倫·凱曾說:“20世紀將是兒童的世紀。”為了克服傳統(tǒng)學校的弊病,德克樂力也曾指出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兒童在生活中能夠為生活而準備。進步教育思想家帕克赫斯特曾強調指出:兒童天生是好學的。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但一定要引起他們對學科的興趣。我們的教育方法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兩種思想都強調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地位,學生愛學、向學是形成新型師生關系基礎。因為師生關系就是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才建立起來的。
(三)對師生關系的要求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而新教育和進步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的師生觀,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形成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雷迪認為,在學校的整個生活中,“合作”“和諧”和“領導”是三個基本原則。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建立一種真誠的信賴關系。進步教育思想由于兒童實行自我管理,教師對兒童要有更多了解,因而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親切和民主。
新教育思想和進步教育思想都提倡新型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
二、“進步教育”與“新教育”對師生關系的不同之處
“新教育”思想和“進步教育”思想由于產生于不同的地域,也有很大的差別。“新教育”建立的學校多屬于私立,而“進步教育”思想下指導的學校多屬于公立。新教育思想缺乏統(tǒng)一的理論指導,而進步教育有杜威等人的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的指導。因而在做法上,進步教育更偏激。所以對待師生關系的問題上,兩種教育思想也有很大的區(qū)別。
(一)教育對象不同
新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學校多招收家庭富裕的男孩子,如雷迪創(chuàng)辦的阿博茨霍爾姆學校只招收11~18歲的男孩子。雖然巴德利在貝達爾斯學校中也招收女生,但是進入新教育學校的仍然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所以新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由于多數學生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因而師生關系也就更為融洽。
而進步教育學校多是美國公立學校,如進步教育之父“帕克”的昆西學校、約翰遜的有機教育學校,因而招收的也多屬于平民家的孩子,是一種平民教育。這些學生參差不齊,師生之間也會更加的民主、平等。
(二)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同
新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依據學生的興趣進行教學;強調學校的任務就是促進兒童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即身體和心靈的健全發(fā)展。進步教育強調做中學,強調學生的自主能力,強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教師只是作為學生的幫助者和指導者,指導學生如何學習。進步教育由于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精神,也相對忽視了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重要性。
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不可避免的,建立最適合的師生關系,需要先從教師做起。教師愛護學生,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學生能夠尊敬教師,理解教師,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也就指日可待了。
參考文獻:
[1]單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2]楊聯芬.愛倫凱與五四新文化[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5):12.
[3]葉瀾.時代精神與新教育理想的構建[J].教育研究,1994(10):3-8.
[4]付文珍.雷迪的新學校及其啟示[J].考試周刊,2012(6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