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綜合分析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和口腔醫學的學科特色,結合實際, 建立研究生臨床科室輪轉制、定期臨床病例討論、學術講座制、導師科研負責制和臨床與學術量化考核體系,探討口腔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和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模式,注重科學素質、人文素質、臨床能力的訓練,實現由學術型向專業型培養的順利轉化。
[關 鍵 詞] 口腔醫學;培養模式;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79-01
醫學和教育的迅速發展對口腔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既要有高超的臨床技能,能夠為患者解除痛苦,又要有較高的科研能力,能夠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臨床實際,還要善于從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我院在口腔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面,一直堅持“以專業技能為本,兼顧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培養有科學素養能看病的牙醫”,這是保證培養質量的首要條件。
第一階段(半年) 醫學基礎課程學習和臨床見習研究生學院、導師負責制
基礎課程學習的同時盡早接觸臨床、接觸導師,除了開始研究課題的設計外,還需引導學生學習醫學基礎和非本專業口腔各科知識,拓寬醫學教學內涵,改變教學內容偏窄、偏專的傾向。筆試和日常匯報的考核內容中,增加醫學基礎知識考題,如正常人生命體征、血常規正常值等知識點,檢測對基礎知識及課題文獻查閱情況,評價自主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
第二階段(半年) 臨床三大科室輪轉、導師負責制
臨床科室應創造有利條件,指派理論扎實,技術嫻熟、經驗豐富的醫生帶教,準確施教,規范示教,提供充足的臨床病例,大量的實踐操作。考核形式分入科前筆試、日常病例書寫、技能操作評價,出科前病例匯報,填寫實習檢查表(其內容包括所見病種、書寫病歷數量、所操作次數等)。考核內容包括醫患溝通(10%)、理論考試(20%)、操作考核(30%)、病例答辯(30%)、工作量評估(10%),檢測輪轉科室臨床知識、實踐操作能力及人文素質綜合能力。此階段還要完成課題的開題及預實驗。
第三階段(兩年) 專業科室培訓專業科室、導師負責制
首先,通過每天的醫療工作讓他們真正融入科室,與不同層次醫師接觸可學到不同的知識,學習年輕醫師的新理論、新技術;學習中年醫師嫻熟的操作技術;學習年長醫師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與患者交流溝通的能力。科室提升整體科研能力和水平,為臨床研究生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和良好的學習環境。其次,在科室建立以所有研究生導師為核心的研究團隊,定期舉行研討會討論及匯報相關科研進展及實驗結果,經常開展新進展報告、文獻閱讀等。并采用Seminar學習模式由專家教授作報告,也可以討論會形式由研究生自己報告臨床典型病例,通過分析、討論, 使他們從中提高解決疑難病例的臨床思維能力。同時,參與到導師的本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思維、開拓創新意識,并通過合作學習,鍛煉語言表達和演講能力,發揮人際智能優勢,激發學生潛在的能量,為將來的臨床工作奠定基礎。此階段還要完成課題實驗與論文書寫。
考核形式可分為定期筆試、階段性專項技能考試(包括病史采集、醫患交流、臨床檢查、疾病診斷、治療設計、書寫病歷)、PPT病例匯報與答辯。考核內容包括出勤率(10%)、醫德醫風(10%)、理論考試(10%)、科研水平(20%)、臨床操作(20%)、實習帶教(10%)、病例答辯(20%)。
第四階段 畢業考試研究生學院、院研究生辦公室負責制
分為碩士論文答辯、筆試和臨床病例考核三部分。筆試考核以二級學科應掌握的內容和要求命題,同時進行相應的醫學專業外語的考核;臨床病例考核時由考核員隨機抽取就診患者,而不能由考生或者導師事先預約。考生操作時,考核員隨時提問相關問題,測評考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培養質量是口腔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專業型研究生在鞏固本科基礎理論的基礎上,更注重能力、素質、知識結構和發展潛能的培養。對我校學術型研究生加大臨床綜合能力的培訓,增加基礎理論、臨床操作、教學能力、人文能力方面的量化考核。此項教學改革具有學術培養與專業培養相結合,多種學習、考核形式相結合,考核標準具體量化的特色。要保障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使學術型研究生科研與臨床齊頭并進,成為高層次口腔臨床通用型人才,提高口腔臨床醫生的素質和臨床醫療水平,實現我院由學術型向專業型培養的順利轉化。
參考文獻:
[1]石中英.論專業學位教育的專業性[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7-11.
[2]申姍姍.從“專業性”看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7):61-65.
[3]曉峰,張方明.醫學研究生科學研究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探討[J].醫學教育,2012,41(4):186-188.
[4]孫衛斌,劉玉,韓利紅,等.研究型大學口腔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