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基于動手探究的科學教育”的角度,探索色彩教學如何遵循“做中學”的教育規律,從“注意力+關系+信心+滿足”這四個方面進行色彩教學改革,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獲得持續學習的“學習動機”。
[關 鍵 詞] 色彩教學;做中學;學習熱情;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113-01
色彩是視覺審美的核心,一般學校的色彩教學都是以臨摹和寫生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色彩的方法。在色彩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對程式化的靜物寫生越來越沒有興趣,這些題材確實也難于培養創造性思維。借鑒國際上“基于動手探究的科學教育”項目,對色彩教學進行了大膽改進,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
“基于動手探究的科學教育”簡稱“做中學”,是在教師的指導和支持下,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學生主動參與、動腦動手的一種探究式科學教育。“做中學”首要的是要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教育者不能只是完成傳授知識的任務,更要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臺灣銘傳大學林青蓉教授提出的“學習動機模式”包括注意力、關系、信心、滿足四個部分。在以創造性培養為目標的色彩教學中,我們也從這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進。
一、以貼近生活的題材激發學生色彩繪畫興趣
我們在色彩教學中,常發現一些學生對色彩理論難以理解,以至于對色彩繪畫望而生畏,不敢下筆。再加上靜物寫生比較枯燥,色彩的微妙之處難于觀察,技術的訓練也有難度,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美食,說到吃的,初學繪畫的學生緊張的表情都會松弛下來,氣氛也熱烈起來,教師趁機引導美食從哪些方面帶給我們視覺的美感?食材的新鮮、質感的軟硬、色彩的調配還有食器的搭配等,無不營造了一種有誘惑力的色彩氛圍。我們鼓勵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愛的美食高清晰圖片作為繪畫藍本,用色彩表達出食物的誘惑力。因為對繪畫題材感興趣且熟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高,注意力集中,自由表現充滿了樂趣。
二、主動尋找色彩搭配的關系
在激發起學生對色彩的興趣后,需要及時補充色彩知識,給學生講解點色相環及色彩三原色、互補色、相鄰色等色彩基礎知識,并介紹色彩流派和大師作品,分析好的色彩作品的搭配方法和經驗。鼓勵學生臨摹大師經典的色彩作品,然后把臨摹作品進行主觀改變色調的練習,主動尋找色彩搭配的關系。比如,有的學生臨摹的是后印象派畫家梵·高的著名的《星空》,在臨摹的過程中大家一起分析《星空》的色調以及色彩搭配方式,然后借助《星空》的構圖和內容根據個人所好自己重新組合色彩,有的學生把《星空》的色調改變為紅色,還有的使用了藍紫色調、橙黃色調,通過臨摹大師作品和自己配色,學生往往會主動探尋色彩繪畫技巧,培養學生主動分析色彩和搭配色彩的能力。
三、信心是創作激情的來源
色彩是情緒的表達,“鼓勵”和合理的教學安排是讓學生保持創作信心和激情的法寶。在一段時間美食繪畫和臨摹練習后,可以某一主題,讓學生主動收集素材進行創作練習。創作的內容盡量貼近生活,選擇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題材,通過和學生聊天交流了解學生的情況,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學生得到肯定,會很有信心真實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達自己的激情,創作出五彩斑斕風格各異的作品。
四、在創作過程感中獲得滿足
色彩教學除了技法外也可以是一種心理治療,鼓勵學生充滿信心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和創造力,也要給學生予以展示和肯定的機會,讓學生在成就感中獲得心理滿足感。課程結束后,可以組織“所有學生”的作品(注意是所有學生)辦作品展覽,尊重所有的個體創作,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展示的機會,而不是有所挑選。另外,還可以通過改變繪畫顏料,比如使用纖維素顏料或通過植物染色的方法制作服裝、圍巾等實物,以及使用各色釉料在瓷器上作畫,讓學生在色彩繪畫美化生活用品,從色彩的實際運用中理解設計色彩并提升色彩搭配的水平。當學生親手繪制的實物一件件完成、展示,色彩繪畫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即使學生的技法還不成熟,但這種滿足感會帶給他們持久的鼓舞,從而具備色彩學習動機,甚至可以進一步接受枯燥的專業訓練。
總之,以創造性培養為目標的色彩教學,也應該是一種基于動手探究的科學教育,要求老師遵循“做中學”的教育規律,不能只是簡單傳授色彩知識,讓學生被動地接收。色彩教學要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色彩繪畫興趣、主動探尋色彩技法、充滿信心地創作,從而在成就感中獲得心理滿足。只有點燃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才能獲得持續學習的“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