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探索和實踐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新時期高職院校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校院合作是醫學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也是醫學高職教育的核心理念。針對目前高職護理專業教學的實際情況,就如何加強校院合作,進一步改革和創新“校院循環,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與實踐。
[關 鍵 詞] 校院循環;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14-01
當前,社會對護理人才需求量大、質量要求高,這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何種途徑培養能適應新形勢需要的高素質護理專業人才,成為高職護理類院校亟須解決的焦點問題。
一、目前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幾個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在教育上仍以傳授基本知識和校內實驗實訓為主,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培養模式上沒能充分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基本要求。
(一)護理類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
由于護士缺編現象嚴重,護士加班、夜班已是常態。護理學生在實習中缺乏奉獻精神,主要表現為加班時抱怨多、態度較差、不服從管理等。
(二)護理類學生靈活應變能力、動手能力不強
在應變能力測試中,護理類學生低于臨床類專業學生。患者身份復雜多樣,護士是接觸患者最多的人,“眼高手低”現象較為普遍。
(三)對患者護理缺乏人文關懷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對健康的認識和要求也在發生著變化。而護理學生在護理患者時,態度冷漠,不懂得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從而影響了治療的效果和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
(四)集中實習時各教學基地很難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
近年來,醫院從維護自身利益考慮,減少了實習學生的動手機會,加上高校招生規模擴大,造成臨床教學資源嚴重不足,三年級集中實習的學生實踐機會減少,人才培養目標很難實現。
二、“校院循環,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方案的提出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實際,我們提出“校院循環,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新模式。“校院循環”是學校與醫院合作,學生除在校內完成專業課實訓外,根據教學需要每周一次定期到醫院實踐,學校理論學習與醫院臨床實踐交替進行(如下圖);“實境育人”即依托實踐醫院平臺,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實施實境育人,提高護理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校院循環,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一)確定合適的合作醫院
確定了鄭州大學附屬鄭州市中心醫院、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解放軍第153中心醫院三所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為該探索實踐的合作單位。選定基本原則:(1)同一個城市,臨學校較近;(2)有直達城市公交往返醫院、學校之間;(3)合作醫院是教學醫院,且有著多年承接畢業實習工作經驗。經廣泛溝通協商,均簽訂了院校合作協議。
(二)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確保實踐效果
在廣泛尋求醫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和制度。
(三)動員學生積極參與,確定實踐對象
前期在廣泛聽取實踐醫院意見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宣傳動員,最終推選出了267名品學兼優、吃苦耐勞的學生參與探索和實踐。對學生進行了崗前培訓并安排實踐科室(每月輪崗一次)。這些學生分別被安排到了急救室、骨科、胸心外科、心血管內科、肝膽內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四十四個病區。
(四)動員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帶教、學習雙促進
每個實踐醫院安排青年教師帶教,早上和學生一起集體從學校出發,參與實踐全過程,不僅可以協調醫院,高效處理臨時性問題,還可以進醫院相關科室脫產學習,做到帶教、學習雙促進。
(五)努力做好過程控制
(1)利用QQ群,帶教教師、輔導員、學校系部工作人員實時了解、處理學生實踐過程中的各種問題;(2)每周檢查學生實踐日志、實踐報告、帶教日志,每月匯總;(3)每月和實踐醫院科室護士長主動溝通一次,掌握實際情況;(4)每半學期召開一次座談會,解決實際問題;(5)每一個學期召開一次總結會,評出先進,發放證書;(6)不定時現場抽查、檢查。
四、“校院循環,實境育人”新模式效果初步反饋
通過一年來所做的工作,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參加實踐的學生:(1)打開了思路,開闊了視野,思維不再拘泥于課堂、課本;(2)有了團隊意識,具備了較強的合作精神;(3)掌握了一定的溝通技巧,具備了較好的溝通能力,能較好地處理護患關系;(4)對護士職業的認同感明顯提升;(5)學會了主動查閱資料、主動學習;(6)具備較強的發現問題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歸納綜合的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7)有了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1]張連輝.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護理研究,2012,4(26).
[2]楊新月.院校結合模式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