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兒童心智成長過程中尤為重要,在課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開展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道德感悟,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讓學生以道德為出發點,了解社會、認識社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舉一反三,充分實踐,形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生內心世界更加豐富。教師也積累了實踐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體現以育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
[關 鍵 詞] 品德與社會課程;問題;教師;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20-01
一、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一)對課程重視度不夠,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放任不管
學校重視基礎學科知識考試從而忽略品德教育,品德教學缺乏趣味,很難和社會上生動鮮活的案例聯系起來。品德與社會課程多數都是語文教師或班主任兼職臨時上陣,被邊緣化,無法吸引學生,缺乏創新意識,教學方法不夠科學合理,導致這門課程一直處于“放任”的狀態。
(二)對課程培訓力度不夠強
教師培訓力度不高,很難提高和保證教學水平,難以使學生受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洗禮,從而凈化心靈形成良好的習慣。現在社會發展迅速,教師得不到有效的培訓,學不到新的知識,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種情況使學生難以充分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
(三)資源缺乏整合
教師上課僅僅局限在教室中,內容就是書本上的,很少有時間整合資源,這種隔絕社會的做法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也不能形成道德價值。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興趣大減,家長更關心學生的成績,不關心學生品德的培養,再加上課程教學力度不夠,導致此門學科長期處于不被重視的邊緣化狀態。
二、更新觀念,加強教師培訓力度,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一)積極開展品德與社會培訓課程
開展教育技術交流與培訓,進而將先進理念帶到學校,更新教學思想,最大可能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形成教學力量的整合。學校支持骨干教師利用身邊資源輔助教學,利用先進的教育手段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把課本上的內容用生動的圖片展現出來,從而推動教師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
讓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教師引導學生接觸社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意識,讓課程充分體現開放性、社會性、活動性,它涉及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不僅整合了課本教學內容,也培養了學生的價值觀。
另外,運用互聯網手段和學生家長產生互動,讓家長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通過定期家長會和一些活動與家長長期互動,增強家長對品德與社會課程認同感,讓家長手中的資源也融入教學中,成為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的鮮活案例。
三、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充分開發利用
課程資源一直是教學改革的終點問題,它既包括可見的教材、教師,教具、學校,也包括豐富的媒體資源,如,電視、報紙、網絡信息,還包括學生、家長等多樣化的資源。深化改革課程,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并充分利用于教學,讓學生學習充滿動力,形成好的道德觀念,通過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解讀,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品質和處理社會問題能力的提升。
(一)合理運用教材
教材資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要根據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和改編教材內容,符合學生發展特點、愛好、興趣,也需要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優越性。教師引導學習,與生活相互結合,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授課中,教師也要多參加培訓,整理與教材相關的資源,創新教學的方法。
(二)巧用社會人脈資源
人本身就是資源,交流是發展和創新的前提,把學生、教師、家長等人作為課程資源來開發是很重要的。學生是課程需要的主題,學生在生活中會有多元化的資源,教師授課中要及時總結、評價、分享經驗和成果,讓學生和家長成為資源的開拓者。
(三)豐富的文本和音像資源
文本和音像資源包括教材、圖書、報刊、宣傳片、圖片等。品德與社會其本身是開放性的學科,音像資料里包含豐富多彩的品德與社會方面的資源,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設定情景,調動學生情感,讓課堂貼近生活,充滿真實性、趣味性、讓教學更生動,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如,《媽媽洗腳》宣傳片,從情感出發,從小讓孩子懂得什么是孝,情節生動,畫面優雅,教育含義十分深刻。一經播出立刻引起強烈的共鳴和反響。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程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時代在發展,教育也需要改變,只有不斷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永遠走在教育的前沿。
參考文獻:
[1]彭麗敏.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探究[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四卷)[C],2013.
[2]王昭舒.小學《品德與社會》校本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