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鍵 詞] 課堂教學;盟區學校;考核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22-01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縮小城鄉和校際之間的差距,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推動依蘭教育的整體發展,城鄉學校之間按照“相對就近,優勢互補,分步實施,共同提高”原則組建互動發展聯盟,實施聯盟制管理。
一、實施“七統一”,達到“七共享”,走向“七轉化”
盟區學校間要打破封閉式競爭,踐行“方向引領,合作共贏,共同提高”的宗旨,引導、帶動農村薄弱學校實現“七統一”,達到“七共享”,走向“七轉化”,即“統一管理策略”,盟區內管理理念方略共享,由“學校謀劃”向“學區謀劃”轉變,實現城鄉學校管理同探索;“統一資源共用”,盟區內優質資源共享,由“學校獨用”向“盟區通用”轉化;“統一課程規劃”,盟區內課程資源共享,由“學校課程”向“盟區課程”轉化;“統一組織備課”,盟區內教師集體智慧共享,由“學校智能”向“盟區智能”轉化;“統一教研活動”,盟區內教研成果共享,由“學校研發”向“盟區研發”轉化;“統一師資培訓”,盟區內教師成長路徑共享,由“校本研訓”向“盟區研訓”轉化,實現城鄉教師隊伍同發展;“統一質量監測”,盟區內質量管控工具和研判方法共享,由“學校管控”向“盟區管控”轉化,實現城鄉教育質量同提高。
相互磨合,協調發展。各盟區本著“互相學習,互相交流,攜手并進,共同提高”原則,組織領導和教師到各校參觀學習,取長補短,開闊視野,增進了解。4月25日,第二盟區在牽頭校的帶領下到達連河第二小學參觀學習,并開展了““夯實常態,有效研修”教研活動;6月5日,到依蘭縣第二小學參觀學習,并開展了“分層合作教學模式”課題研討既第二盟區教研活動。5月22日,第四盟區在第五小學開展了第四盟區“特色課堂”觀摩研討會,6月中旬又分別到宏克力、愚公、土城子參觀學習,并開展了“第四盟區特色課堂觀摩研討活動”。盟區成員學校經過磨合期,現已經步入協調發展的軌道。
二、龍頭要強,牽引力要大
各盟區牽頭校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要不斷發展壯大,通過多種形式充分發揮縣城學校在管理理念、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優勢,以強帶弱,有效幫助農村學校和邊遠學校提升辦學質量。要及時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思想,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改革,抓實教學常規管理,向課堂教學要效益,打造教育特色,為成員學校搭建交流合作、協同創新的平臺,發揮好聯盟的引領示范作用。
聚焦課堂,有效研究。為實施新課改,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各學校以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學習先進地區經驗為依托,緊緊圍繞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一目標,探索出適合本校的校情、師情、學情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如,達連河第二小學的“三關注、二體現、一歸納”,江灣中心校的“五環導學式”,第二小學的“分層合作教學法”,第五小學的“三層十二步”教學法,愚公中心校的“三步四環節”等。學校聯盟的成立,為校際之間互相學習、切磋,同研共長搭建了平臺。第四盟區教研成果展示就是第四盟區的四所學校以五校的“三層十二步”為依托,互相借鑒,深度探索,共同研磨,創建的具有盟區特色的教學模式。第四盟區還深入挖掘了本盟區的特色:“三算”“手指算”,并在本盟區推廣。
三、注重實效,穩步推進
各盟區要結合實際,以創新為準則,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共性問題為突破口,繼續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不搞形式主義,真抓實干,把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城鄉交流互動扎實有效。
資源共享,共謀發展。教學工作是學校中心工作,更是盟區的中心工作。各盟區在抓好抓實常規教學的同時,都能把集體備課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第一盟區數學學科就“如何上好整理復習課”進行了集中備課、研討,并于4月16日在第一小學舉行了“集體備課成果匯報”活動;第二盟區提出了“大單元整體備課”,于4月25日在達連河第二小學開展了集體備課活動。
四、加強指導,快速提升
學校聯盟是新鮮事物,目前還沒有成形的辦法,這就要求各盟區走出去,虛心學習,把專家和教研員請進來,接受指導,潛心研究,大膽創新,探索適合本盟區的共同發展之路。
組建學校聯盟以來,縣城內五所學校都能發揮龍頭學校的骨干和紐帶作用,發揮龍頭學校的示范、輻射、引領功能,帶動盟區內其他學校共同發展。如,第三盟區在第三小學開展的“市級骨干教師示范引領課展示暨第三盟區教研活動”。盟區的教師通過觀摩、交流、研討,在互學互助中快速成長,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育人質量。
五、手拉手,同成長
在聯盟學校中組建年級共同體、班級共同體、學生共同體等,鼓勵城鄉學生用多種方式相互聯系、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開展“城鄉學生手拉手”活動,逐步提高城鄉學生結對率,實現城鄉學生共成長同進步。利用網絡,搭建交流的平臺。有些農村學校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各盟區要建立網上工作室,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進行網上交流和研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六、優勢互補,和諧發展
為促進教育公平,在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的同時,要彰顯農村教育的鄉村特色,發揮農村教育的生態優勢和本土知識優勢,為城市教育提供發展動力、發展空間,促進城鄉學校互動發展、和諧發展。城鄉學校由于區位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學校文化。聯盟學校應在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相互學習和借鑒,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七、目標考核
建立學校聯盟專項考核責任制。將聯盟學校的教育管理、隊伍建設、學生活動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工作實行“捆綁”考核,重點考核農村學校的發展、進步和提高情況,促進學校整體優化、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