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美術教育作為小學教育中比較重要的教學實踐內容,在培養小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提升學生美術審美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美術教育中,其中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充分發揮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育更加強調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要求美術教師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美術專業素養和美術鑒賞水平,真正使小學生成為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主人。
[關 鍵 詞] 小學美術;低年級;審美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58-01
小學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到,美術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學習美術的最終目標,它的本質是對美術作品的一種理性認識,把學生的美術理解、美術認識和美術情感進行結合,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認識美、觀察美、感受美、鑒賞美、感悟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把學生的美術水平提升到一種新的高度。所以在現在的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不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本篇文章中,要通過分析三種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模式,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
一、在多媒體教學中培養審美能力
在小學美術學習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較強,所以在這種情況中,教師要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呈現出與美術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和動態圖畫,從而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新的認知,在了解作者創作背景和創新點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比如,教師在指引學生學習美術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有趣的彩泥》的時候,因為本課美術的教學內容是指導學生通過使用橡皮泥來表現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并注意其中的色彩搭配,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動手實踐操作水平,并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在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用橡皮泥制作的物體”的動態圖畫,并給學生展示出其具體的制作過程,激發學生的制作興趣。之后教師指導學生拿著自己準備好的橡皮泥制作一個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并注意橡皮泥的色彩搭配。學生單獨制作完成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一個“小帆船”,并指導學生發揮團隊合作的能力,認識感悟橡皮泥作品的色彩美,并對所制作的物體進行欣賞,不斷提升學生的美術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
二、在課外實踐教學中培養審美能力
美術課堂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美術理論的重要場所,而課外的實踐活動才是提升學生美術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完理論知識之后,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美術觀察和審美能力。
比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美術二年級下冊(人教版)《茂密的花》的過程中,由于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觀察具體的花朵,從而理解花的美感和外形的不同特點,并學會使用前后遮擋關系去描繪出茂密的花朵,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指導學生通過觀賞一些花的圖片,在觀賞的過程中重點向學生講述在畫花的過程中遮擋關系的描繪模式,從而打造茂密花朵的美麗效果。講述之后教師在黑板上進行繪畫指導,向學生講述具體的細節和描繪技巧,學生能夠深刻的把握。之后教師把學生帶到學校的花園,讓學生針對這些花朵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觀察真實花朵中的“前后遮擋關系”,并使用教師所講述的繪畫模式在自己的畫板上畫出這種關系,從而在課外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
三、在課堂評價反饋中培養審美能力
美術課堂教學的評價和反饋作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提升美術教師的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評價反饋活動,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人教版)《閃爍的煙花》的時候,由于本次美術教學的重要指導目標是讓學生在認識不同形狀煙花的基礎上學習不同煙花的表現方法,并指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描繪,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在教學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具體的講述和自己的想象能力去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煙花,并展現出不同形狀、不同特色的煙花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繪畫,開展自評和互評,學習其他同學描繪中的優點,及時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正,并在此過程中掌握具體的美術分析和鑒賞水平,即“從藝術表達、色彩描繪、筆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
在小學美術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美術教學中不斷發掘美術學習的樂趣,體驗美術學習的魅力,并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美術教學活動,如情境教學、實踐教學,開展相應的評價反饋教學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
參考文獻:
[1]高偉杰.淺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6(7).
[2]華夏.試析小學美術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