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的國粹之一。學習書法,不但可以鍛煉書寫技巧,還可以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同步對道德素養、審美等方面進行培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 鍵 詞] 硬筆書法;教學模式;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 J292.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094-01
一、中小學硬筆書法教學現狀及成因
我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硬筆書法因為更加方便、快捷,而成為傳統書法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小學通過對硬筆書法的教學,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在練習書法過程中,認識自我,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但如今,由于多種方面因素的影響,硬筆書法教學被嚴重忽視,其教育作用也無法得到體現。
(一)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現如今教師對學生過量布置作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指標,通常會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完成一科作業可能要花上幾個小時,大量科目累加在一起,可能導致學生完成作業已經十分困難,更無暇進行硬筆書法練習。學生在海量作業面前,往往只追求更快地寫完,無法顧及字體的工整,久而久之導致了學生字跡愈發潦草,對硬筆書法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二)電腦等方式的普遍使用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有些學生和家長錯誤地認為,學生會通過電腦打字,就沒必要進行硬筆書法練習,甚至許多人錯誤地認為由于電腦的普及,能否寫一手漂亮的字已經不重要了,進一步降低了學生和家長對硬筆書法教學的重視程度。
(三)師資隊伍力量不足
由于硬筆書法教學不具有專業性,專業的書法教師資源稀少,書法專業的畢業生也難以就業。目前中小學中缺乏對硬筆書法課程的重視,沒有專業的硬筆書法教師,各大院校的專業書法畢業生也面臨就業難度大的問題,缺乏對口專業。大多數學校的硬筆書法課程都是由語文或美術教師兼任,大部分教師對書法專業業余,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四)對硬筆書法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
由于學校和家庭往往更加注重主流科目的成績,對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低下,硬筆書法作為非正式的課程,很少有學校和家庭會對硬筆書法課程有所關注。由于缺乏系統性的教學,導致學生對硬筆書法不夠了解,書法藝術逐漸衰落。對學校而言,有更高的升學率就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而硬筆書法課程并不在考試范圍內,家長也只關注學生主流科目成績,對硬筆書法的關注少之又少。大多數家長對學生寫字的要求僅僅是會寫,而不是寫得好,導致學生對硬筆書法不夠重視,硬筆書法的教學也就沒法正常開展。
二、改善中小學硬筆書法教學的方式
(一)加強硬筆書法基礎訓練
硬筆書法的基礎,也就是書法寫作過程中的握筆方式和寫作姿勢。正確的握筆方式和寫作姿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寫出工整的硬筆書法字,雖然書法教師對握筆方式和寫作姿勢都有要求,但學生往往隨著不斷練習,對自己的要求也就漸漸放松。正確的握筆方式和寫作姿勢,可以使身體骨骼、肌肉、經絡等方面都得到協調,對學生身體健康起著有利影響,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挺拔的身形。
(二)注重硬筆書法學習方法
在用筆方面,每個學生對筆的粗細、重量、提按都有各自的適應指標。書法教師要加大對學生在選筆方面的教學,讓學生有意識地挑選自己最舒服的用筆類型,方便學生更好地學習硬筆書法。在字帖方面,書法教師要為學生把好關,挑選優質的字帖推薦給學生。在硬筆書法的學習過程中,要循序漸進,戒驕戒躁,從一筆一畫開始練習,再到偏旁、構架,不斷地進行深入學習,不能急于求成。
(三)提高書法審美意識
書法是一門寫字的藝術,所謂“字如其人”,寫一手漂亮的字對學生的人格素養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無論是學校和家長都對其沒有深入的了解。想要改善硬筆書法的教學模式,就要先給學生樹立對書法的認識。只有切身體會到了硬筆書法的美,感受到了硬筆書法帶來的魅力,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硬筆書法的學習過程中來。同時,要給學生培養一種對字的攀比心態,讓學生相互競爭,比較誰的字更好看,讓寫字好看的學生能在練習過程中產生自豪感和滿足感,讓寫字差的學生也能激發其心中的競爭意識,加大學生對硬筆書法的練習。
(四)優化硬筆書法師資水平
硬筆書法是一門極其注重傳授的科目,與其他科目可以通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等方式不同,硬筆書法一定要以教師為主體,通過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中小學硬筆書法教學的水平,發揮書法教師在硬筆書法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還可以通過給教師進修機會等方式,讓教師的硬筆書法也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學校硬筆書法的教學水平。
總之,硬筆書法教學不具備傳統科目的實用性,也不在各種考試的范圍之內。但通過對硬筆書法的教學,可以體現出硬筆書法在日常學習生活過程中的廣泛使用,對學生樹立獨特的人格和素養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劉鴻濤.中小學硬筆書法教學的現狀與思考[J].科技信息,2010(8).
[2]鄒倩.論小學硬筆書法課堂教學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