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對產前產后抑郁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研究,以期在提高孕產婦自護能力的同時顯著改善孕產婦的抑郁情緒。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參與原則在湘南學院附屬醫院所收治的孕產婦中選取360例作為樣本人群,就診時間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給360例孕產婦產前1周內產前抑郁調查以及產后1周內產后抑郁調查,分析相關危險因素。結果:本組探究中,產前輕度抑郁、中重度抑郁孕產婦例數分別為162例、75例,占比分別是45.00%、20.83%;產后輕度抑郁、中重度抑郁孕產婦例數分別為149例、50例,占比分別是41.38%、13.80%。結論:孕產婦易出現產前產后抑郁情緒,相關性危險因素是:文化程度、長輩關系與產前抑郁相關,文化程度、喂養效果、夫妻關系與產后抑郁相關。
[關 鍵 詞] 產前;產后;抑郁;相關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151-01
本組探究中共計選取360例孕產婦,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產前產后抑郁的相關危險因素,總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基礎性臨床資料
參與本次探究的360例孕產婦均選自湘南學院附屬醫院所收治的孕產婦,就診時間是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孕產婦年齡在20歲至45歲不等,且中位年齡為(28.32±4.46)歲,分娩孕周在37周至42周不等且中位分娩孕周是(38±4)周,所有孕產婦均同意參與本次探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二)方法
在360例孕產婦產前1周內以及產后1周內分別給予調查問卷發放,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調查、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判定標準:無或者極輕微抑郁
(≤5分)、輕度抑郁(6分至9分)、中重度抑郁(≥10分)。
共計發放360分調查問卷,全部回收,全部有效。
(三)統計學處理
對本次參與探究的360例孕產婦所有臨床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分析軟件名稱是SPSS19.0軟件,本組中計數資料用率的形式表示,經X2檢驗后P<0.05則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
二、結果
本組探究中,產前輕度抑郁、中重度抑郁、無抑郁孕產婦例數分別為162例(45.00%)、75例(20.83%)、123例(34.16%);產后輕度抑郁、中重度抑郁、無抑郁孕產婦例數分別為149例(41.38%)、50例(13.80%)、161例(44.72%)。
通過對產前抑郁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得出以下結果:孕次、計劃懷孕與否與產前抑郁不存在相關性,長輩關系以及文化程度與產前抑郁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詳情如下:本組孕產婦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高中、大專、本科以上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40例、45例、184例、91例,出現產前抑郁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18例、10例、52例、14例,經過統計學檢驗,P<0.05;長輩關系好、一般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300例、60例,出現產前抑郁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68例、25例,經過統計學檢驗,P<0.05。
通過對產后抑郁相關性危險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得出以下結果:計劃懷孕、家庭收入與產后抑郁不存在相關性,喂養關系、夫妻關系以及文化程度與產后抑郁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詳情如下:本組孕產婦中,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高中、大專、本科以上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40例、45例、184例、91例,出現產后抑郁的孕產婦例數是分別11例、11例、28例、11例,經過統計學檢驗,P<0.05;夫妻關系好、一般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330例、30例,出現產后抑郁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54例、15例,經過統計學檢驗,P<0.05;喂養效果良好、一般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240例、120例,出現產后抑郁的孕產婦例數分別是32例、30例,經過統計學檢驗,P<0.05。
三、討論
產前產后抑郁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需要給予孕產婦及早干預,對孕產婦出現的抑郁情緒進行顯著改善,通過給予孕產婦心理保健來有效避免影響孕產婦心理健康以胎兒的健康和發展。
本組探究結果中發現:文化程度、長輩關系與產前抑郁相關,文化程度、喂養效果、夫妻關系與產后抑郁相關,其中文化程度越高的孕產婦對孕期保健越重視,會主動進行孕期保健,但是因為缺乏醫療知識,會產生不必要的擔憂并引發抑郁情緒,而夫妻關系以及長輩關系一般的孕產婦感受到長輩以及丈夫的關懷較少,因擔心胎兒、擔心自己等而誘發抑郁情緒,產生抱怨和疲憊不堪的情緒;喂養效果一般的孕產婦會產生自己無法照顧好嬰兒的想法,心理壓力增大,誘發產后抑郁。
綜合以上理論得出,臨床上需要針對產前產后抑郁相關性危險因素給予孕產婦篩查工作并給予孕產婦抑郁情緒及早干預,保證孕產婦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楊婷,合浩,冒才英,等.孕婦產前抑郁焦慮的危險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4):246-250.
[2]胡付姣.產后抑郁誘發因素臨床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4(8):94-96.
[3]楊麗萍,徐倩,齊玲.產后抑郁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中國臨床護理,2016,8(6):5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