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學校是為了為社會培養各種各樣的實干型人才,因此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以及能力的培養,同樣也要培養學生創業所具備的能力、素養以及品格,學校對學生這些特性的培養要注意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探討高職學校中體育課程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所具備的條件,也就是說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學校的體育教學中。
[關 鍵 詞] 高職;體育;創業教育;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153-01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及社會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問題面臨著許多問題。在目前我國的時代發展背景下,針對我國高職院校在學生創新和創業方面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從眾多院校的教學整體情況和其專業能力兩個方面出發,積極鼓勵學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培養高素質高能力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高職學生作為即將面臨步入社會的一個特殊階段的人群,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是他們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我們高職學校作為培養他們的直接教育機構和平臺,應該為他們提供可以培養他們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課程,而體育課程的合理科學安排恰好能滿足這一要求。
一、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的創新創業教育是指在教育中要將創新理念和創業理念融入體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高職院校的學生。創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局限于班級、小組這種形式,也不局限在特定的傳統教學環境下,要將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與探究式的教學理念相結合,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與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轉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在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意識以及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進步。而創業教育則與創新教育相輔相成,同樣創業教育也是應對目前社會發展和學生就業的一大措施,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通過高職體育課程中設置的比賽、合作、創新、探索、堅持、恒心等能力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在創業教育中所必須擁有的一些基本素質,不斷調整高職學校中的體育教學活動,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調整培養當今社會所需人才的策略。
社會對高職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高職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及能力,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在目前這種就業難的大環境下,為了更好地保證學生的就業能力,學校就必須加強對高職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經過對我國高職院校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創新創業教育已經被很多學校認可,且被要求融入體育教學中。在體育教學中所培養的能力和素質有助于學生加強自身的心智和心理素質,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自身的創新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更好的未來。
二、重設高職體育教學的目標和內容
長久以來,體育教學模式總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能以及適當的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教學方式以教師教學生學為主,教學方法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一屆一屆傳遞,以完成教學大綱目標及任務為目的,最終導致體育教學變得簡單化。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和簡單的教學內容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也沒有達到體育教學對學生人格、素質培養的要求和目的。
創新和創業教育加入高職學校的體育課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例如傳統教學過程以講授、示范、模仿為主要課堂形式,最終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喪失了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的主動性、創新性和創造性。因此,為了培養出更為適應社會的高職學生,教師應該增加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以開放課堂的形式、豐富課堂的教學方法,來增強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鍛煉和培養學生創業所具備的人格和素養。
三、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途徑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教育方法,著重強調于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以及創業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堅持自我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人格、素養等,在教育階段培養步入社會所必需的人格、品行、素養。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以體育課程為培養媒介多多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和素養。例如,在開設體育課程中,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前提下,設置有利于培養學生毅力、耐性、創新、合作、恒心等良好素養的課程,在掌握專業基礎課程的基礎上,不斷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總之,為了給社會培養更加符合要求的全面人才,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自己,高職學校應該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程度,重新對體育教學的課程進行目標設置,并且也要探索和發現融入創業創業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徑,不斷培養高素質
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蕤.新課改背景下高職體育教育思路與方法的創新實踐[J].體育時空,2016(10).
[2]李鳳華.高職體育教育中的職業實用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