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彝區“9+3”免費教育計劃是四川在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創舉,作為承擔這項任務的中職學校來說,在教育管理上,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面臨更多的挑戰。為了能將“9+3”學生管好教好、培養成才,在不斷嘗試和探索彝區“9+3”學生有效教育管理方法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關 鍵 詞] 彝區“9+3”免費教育;教育管理;啟示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5-0169-01
2014年,學校被確定為全省實施彝區“9+3”免費教育計劃的中等職業學校,共招收了109名彝區“9+3”學生,其中女生95名,男生14名。一年多的時間里,管理老師從研究彝族傳統文化知識入手,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在不斷嘗試和探索彝區“9+3”學生有效教育管理方法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9+3”教育政策解讀
“9+3”政策,即是在9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少數民族地區孩子再提供3年的免費中等職業教育,使他們掌握適應社會的基本生活技能,這是四川省在探索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創舉。
彝區“9+3”學生雖然有非常好的政策扶持,但是他們來自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學習能力、生活習慣、基本素養有很大差異,所以在教育管理上,也給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面臨更多的挑戰。
二、“9+3”教育管理啟示
(一)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建立平等互信關系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與眾不同的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相遇,沒有優劣之分,從演化論出發,民族文化的優劣有兩個評價標準,一是是否適應自然環境,二是是否適應族際競爭。而經濟落后不一定文化也落后,所有文化都應該是平等和諧共存的關系。教師在與彝區學生的接觸當中應當首先學習、理解彝族文化中的先進思想,要充分認同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尊重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信任關系。要鼓勵彝區學生與其他同學多接觸、多思考,在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把收集到的各種優秀的東西結合到自己的傳統文化當中,使彝區學生能健康地成長。
(二)強化道德規矩意識,抓好入學軍訓教育
彝族經書《瑪木特依》,漢語譯為《教育經典》,它是彝族社會內部人與自然、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倫理道德思想的規范。教師可以在入學教育和軍訓中運用經書中的行為準則和倫理道德來引入中職學生“五項教育”“三禁兩不”“中職學生十不準”和各項規章制度教育,以強化“9+3”學生的規矩意識,為以后學校的各項管理鋪平道路。另外,在軍訓中教官嚴格按照軍事要求訓練“9+3”學生,讓他們適應學校的管理要求和學校嚴謹的治學要求。
(三)根據彝族學生特點,加強師生情感培育
彝區“9+3”學生的特點:知識面狹窄,基礎知識差,自學能力弱;情緒沖動,事件發生無預見性;封閉性強;自卑;重小義而忘大義。要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完全地融入進去,最終建立師生之間的情誼。只有彝區“9+3”學生認可了老師,他們才認可老師講的道理,才會達到感恩的置換和情感的回饋。
(四)根據學生特長搭建平臺,盡量豐富校園活動
少數民族學生具有能歌善舞、運動細胞發達的特點,鑒于此,老師要著重發掘并培養彝區“9+3”學生中優秀的代表,利用學校的各類活動讓這些優秀學生展示他們的才能,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學校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彝區“9+3”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表現特別突出的彝區“9+3”學生,要適時地選拔他們作為學生干部,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產生成就感,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動力,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五)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關心關愛服務學生
學校在學生來校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為彝區學生準備良好的生活設施。同時學校還要組織彝區“9+3”學生進行免費的體檢,關心關愛學生健康,真正讓彝區“9+3”學生感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學校對他們的關心。
(六)切實制定相關制度,引導學生養成習慣
彝區“9+3”學生來到學校后,學校要制定一套適用于管理少數民族同學的制度,在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前提下,盡量尊重學生的民族習慣,雖政策有特殊,但也要一視同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對于確實違反了校規校紀的“9+3”學生還是要嚴格教育。學校切實制定各項針對彝區“9+3”學生的管理制度,讓學生在不斷遵守制度的過程中,也形成良好的習慣,以降低學生發生突發事件的幾率。
“9+3”的管理工作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挑戰。但相信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一起共同努力點燃老師內心的火焰,也點燃遇到的每一個學生內心的火焰,讓所有彝區“9+3”學生都能在學校的培養下成才。
參考文獻:
王遠杰.論彝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及課堂教學策略[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