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特約記者 袁飛 李卉嬪
民生幫扶 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文 特約記者 袁飛 李卉嬪

涼山彝族火把節在西昌火熱上演。圖/視覺中國
“要千方百計解決好貧困群眾增收和就業問題;要確保義務教育有保障;要確保基本醫療有保障,全面落實各項醫保扶持政策。”這是全省對口幫扶藏區彝區貧困縣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王東明就解決好藏區彝區貧困群眾教育、醫療、就業等問題提出的要求。
擺脫貧困需要智力。俗話說,“人窮窮一時,智窮窮一世。”而從發展教育、促進就業、提升醫療水平方面扶貧,提高扶貧對象的綜合素質并保證有健康的身體,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所在。目前,我省各地正“調兵遣將”,集中精銳力量,一場以脫貧奔康為目標的戰役已經打響。
“脫貧攻堅需要移風易俗……”8月7日晚,涼山州喜德縣且拖鄉聯合村的村支部活動室內,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阿于古格正在給村民授課,只見活動室內坐滿了幾十名村民,他們邊聽邊記。原來,喜德縣且拖鄉聯合村的“農民夜校”在當天開班了。“農民夜校”不但講授人文風俗,還為村民傳授農技知識。村民阿的伍且是今年的建卡貧困戶,他早早地來到了這里,家里養了些牲畜的他希望在這里學到種養殖方面的技術。
“夜校的成立只是開始,我們希望通過夜校達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綜合效應。”喜德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順忠介紹說,截至8月23日,該縣46個計劃今年脫貧摘帽的貧困村都有了“農民夜校”。目前,喜德縣“農民夜校”的做法已經在涼山州逐步推廣。
8月23日,在切實落實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藏區彝區“9+3”免費職業教育、彝區“一村一幼”等措施的基礎上,省委組織部印發了《關于在高原藏區和大小涼山彝區貧困村開辦“農民夜校”的通知》,要求今年11月底前實現高原藏區、大小涼山彝區貧困村“農民夜校”全覆蓋,并在設施裝備、師資教材等方面確立了明確的要求,無數的“農民夜校”在貧困縣落地生根,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民夜校”結合藏區、彝區村民實際需要,傳授致富增收的有關知識,在教會村民脫貧致富的本領,堅定他們致富奔康的信心和決心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農民夜校”只是藏區彝區開展教育扶貧的一個縮影,還有更多探索教育扶貧的行動在展開。綿陽在對口幫扶壤塘縣中,不但派出專業教師支教、捐資助學改善教育教學設備,還從備課、班級管理、教師隊伍培養、校園建設等入手,全方位示范科學教育模式,助力壤塘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持續提高。針對成都市10個區(市)縣對口支援甘孜州的10個貧困縣的實際,市政協委員鐘鯉建議大力發展當地職業教育,引進遠程教育、主體班教育和委托代培等多樣化的教育模式。
9月9日,涼山州布拖縣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一場由成都市組織開展的為期3天的對口扶貧專場招聘會在此召開。來自布拖縣30個鄉鎮的上萬名群眾進入招聘會現場,在符合自己就業意向的企業招聘區前,進行咨詢、比對,場面十分壯觀。此次招聘會共提供了5000余個崗位,工資待遇平均在2000到5000元之間,多數崗位以普工為主,基本是為當地群眾“量身打造”。

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復興鎮建設村一角。圖/視覺中國
成都市就業局局長游永志介紹說:“此次扶貧攻堅對接工作,我們給該縣彝族同胞送來了很多有針對性的、適合他們的崗位,并將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以期提升勞動者的潛能。”
為進一步加大就業扶貧力度,8月22日,省人社廳公布了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9條措施,包括: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鼓勵農村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吸納就業;支持企業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對貧困家庭勞動力實行免費培訓;開展扶貧招聘和信息對接活動;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發揮勞務中介機構和勞務經紀人在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加強省內外勞務協作;支持貧困家庭勞動力創業。確保實現“每個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的目標。
各貧困縣及參加對口扶貧的市、縣也在積極行動,力求將這些措施落到實處。
在甘孜州道孚縣,包括縣醫院、縣疾控中心、縣指導站等在內的12個見習基地為應屆高校畢業生(特別是貧困戶家庭)提供了許多見習崗位,并給予每月800元生活補貼。
在阿壩州阿壩縣,由德陽市出資200萬,扶持成立了賈洛鎮、賈柯河牧場等3個專業合作社,帶動當地248戶牧民走上了合作經營之路。
9月12日,甘孜州石渠縣洛須鎮登秋巴登又一次前往鎮中心衛生院接受中醫理療。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的他,上個月已在該院做過幾次理療,感覺很好。衛生院院長楊凡由衷地高興,“能設立這個康復室,得感謝我們的對口幫扶醫院——成都市大邑縣人民醫院和成都市金牛區人民醫院。”
近日,在道孚縣人民醫院中醫治療室,援藏醫生王躍正耐心細致地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并不時地向同科室的本地藏族醫生益西拉姆講授針灸治療的要領和技巧。益西拉姆感激地說:“援藏醫生來醫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學到了去培訓都很難學到的知識。”
“治”貧先治病,扶貧先扶健康。針對民族地區貧困縣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比較突出的情況,我省啟動了對民族地區的醫療對口幫扶,一批批內地的醫務人員奔赴高原,提供醫療援助,還常常進行義診活動,逐步改變著高原的醫療水平。
治愈一人,扶貧一幫。在全面落實“八免五補助”、新農合、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和分級診療制度的基礎上,我省民族地區也紛紛發力,不斷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讓醫療問題不再成為貧困群眾致富路上的阻礙。
8月,甘孜州印發《甘孜州脫貧攻堅醫療救助行動實施方案》,切實減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的住院個人醫療費用支出,預計全州19.7萬貧困人口將獲得醫療救助。
9月,阿壩州人民政府印發了《阿壩州建檔立卡貧困戶醫療保障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以全面提高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救助水平,最大限度地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扭住民生不放松,解決群眾最關切最期盼的問題,編織好民生這張“兜底網”,才能切實解決藏彝區貧困群眾的生活難題,切實提高藏彝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加快藏彝區貧困群眾脫貧的奔康步伐。(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