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作明
“三態”融合 “三微”聯動全力推動阿壩全域旅游發展揚帆啟航
·文 劉作明
實施全域旅游,是順應現代旅游發展規律、實現旅游產業化必須跨越的發展階段,是推動阿壩旅游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今年2月,國家旅游局將阿壩州列入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今年5月,全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提出加快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奮斗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阿壩州面臨一系列深層次問題,需要加速構建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旅游深度消費、提高旅游消費者購買力和研究開發旅游新產品并不斷豐富旅游業態、促進產業提擋升級等。
自2012年阿壩州全面啟動“全域旅游”建設以來,全州上下積極探索實踐,“串珠成線、擴線成面”“全域全時多元”格局初步成型。隨著大眾旅游常態化、游客需求多元化、市場日趨個性化的蓬勃發展,全域旅游面臨著全新挑戰;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綠色發展等理念的提出,賦予了全域旅游全新內涵。
——全域旅游是綠色發展的載體。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體現。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專題研究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工作,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堅持綠色發展,就是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綠色產業。旅游業是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和無煙工業,也是阿壩州最有特色、最具優勢、最為生態的綠色資源,在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必須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自信心,把全域旅游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支點,突出生態優勢、提升文化內涵,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推進旅游發展,以此帶動其他綠色產業加速發展,真正推進阿壩綠色崛起。
——全域旅游是創新發展的載體。目前,阿壩州旅游產品結構性失調、有效供給不足與居民消費水平提升、消費方式多元化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迫切需要更多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來驅動供給側結構調整。我們必須以時不我待的態度,按照全要素聚合、全行業帶動、全時空拓展的要求,加快推進理念創新、要素創新、文化創新,不斷提升各類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構建點線面有機統一的旅游供給格局,進而在新一輪旅游發展中搶占先機。
——全域旅游是協調發展的載體。目前,阿壩州旅游除了“夏熱冬冷”現象外,還存在東強西弱、北熱南冷的問題。從發展角度看,全州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城鄉一體化差距仍然較大。推進全域旅游建設,有利于豐富旅游產品,破解旅游時空問題;有利于打破區域行政分割,促進旅游聯動發展;有利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全域旅游的大規模推廣實踐必定會帶來規模效應,帶動群眾參與旅游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全域旅游是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全覆蓋的系統旅游,即依托獨特的山水資源,以景區的理念規劃阿壩全域全景,以景點的要求建設每個節點,做到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人人是風景。
——始終突出“生態、業態、文態”三大主題。著眼保護生態,統籌推進岷江上游水生態治理,加快建設九環線“千里綠色走廊”,大力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努力保護好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和川西北生物基因庫。著眼提升業態,大力提升人文環境,改善經營環境,完善市容環境,優化交通環境,協調景觀環境,打造出備受市場追捧的阿壩州全域旅游品牌。著眼培育文態,依托獨具魅力的藏羌文化、積淀豐厚的歷史文化、波瀾壯闊的紅色文化、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和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內涵,著力提升文化創意水平,把豐厚文化資源的價值展現在游客面前,全面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互動發展。

汶川縣水磨全景。圖/澤爾登
——切實做好“微景觀、微田園、微環境”三篇文章。抓好“微景觀”建設,堅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則,按照“精致、精美、精細”的要求,圍繞草地生態觀光、休閑觀光農業以及藏羌文化、紅色文化旅游等項目,因地制宜打造一些小型景觀景點,同步推進花湖等11個景區創4A工作,不斷豐富和完善全域旅游內涵。抓好“微田園”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小菜園”“小果園”“小圈舍”,并對“微田園”進行精心耕作、規范管理,把村寨民居、綠色長廊、雪原草地、高山峽谷獨具魅力的自然風光完美呈現出來,既滿足農民群眾發展種養副業的需要,又能讓游客看得到田園風光,聽得見雞鳴犬吠,聞得到瓜果菜香,記得住鄉情鄉愁。
——穩步推進“旅游+”“互聯網+”兩項重點。依托“旅游+”推動融合發展。加快推動“旅游+生態農業”,因地制宜培育種植養殖基地、家庭農(牧)場和康養莊園,并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農牧產業、農耕文化等資源要素,開發具有休閑性、參與性的休閑農業產品;加快推動“旅游+綠色工業”,積極挖掘培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中藏羌藥深度研發等方面的旅游產品;大力發展“旅游+體育、旅游+養生、旅游+休閑、旅游+研學”等旅游產品,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依托“互聯網+”發展智慧旅游。加快推進交通干線、景區景點、主要鄉村旅游點等旅游區域及重點旅游線路的無線網絡、3G/4G等基礎設施的覆蓋,在游客集散中心等場所提供旅游信息互動終端;大力推進智慧城市、智慧景區建設,積極支持社會資本和企業發展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
推進“三態三微”建設是“全域旅游”框架下的重要支撐項目,戰線長、任務重、要求高。
——強化協同配合。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旅游業發展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像抓脫貧攻堅一樣抓旅游業,及時研究破解旅游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確保旅游工作有力推進;旅游主管部門要切實履行規劃指導、形象推介、市場監管、政策研究、督促協調等職責;發改委要在全州發展規劃中同步考慮旅游發展問題,在項目資金爭取方面要優先考慮旅游項目;國土、林業、財稅、文廣新、宗教等部門要牢固樹立“大旅游”意識,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主動靠前、全力配合,形成政府主導、旅游部門牽頭、其他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旅游發展機制。
——強化營銷聯動。深入研究、挖掘和拓展“大九寨、大草原、大熊貓、大冰川”旅游品牌的內涵與外延,通過策劃包裝提升品牌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動設立州文化旅游品牌營銷中心,整合各方資源、人才、平臺、資金,實施“1+N”營銷計劃。
——強化金融支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游企業和旅游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積極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好各類財政資金,借助州國投公司和縣級國投等融資平臺,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全域旅游發展。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阿壩州委書記) (編輯: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