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志文
天府新篇
——四川邁向工業文明的足跡(下)
·文 何志文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97年3月,四川行政區劃調整,重慶直轄,川渝分治。在近20年的時間中,以改革開放為主線,四川的工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以“敢為天下先”著稱的四川人,在農村和城市改革中,下了一步步走在全國前列的先手棋。
在農村,率先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包產到戶到包干到戶;廣漢縣向陽公社,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掛出鄉政府的招牌,變革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而后再發展到完善農村雙層經營責任制。
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展開。以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為目的的微觀經濟體制改革,從70年代末開始起步,經歷了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到自負盈虧,從承包經營到組建股份制企業,從組建企業集團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微觀經濟體制的再造,極大地激發了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微觀經濟體制的改革,倒逼著宏觀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啟動和推進。從實行財政、糧食、農副產品收購“三大包干”為內容的縣級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到“地改市、市管縣”的市縣領導體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再到計劃單列市的實行;從流通領域購銷體制改革到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從計劃、財政、金融、價格、稅收體制改革到建立和完善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步步地深入,使四川同全國一樣,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市場經濟的歷史性飛躍。
改革開放以前,四川相當閉塞,和全國其他省市區的橫向經濟聯系很少。在外貿方面,只從事進出口商品的生產和收購,沒有直接的對外貿易。伴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四川敞開天府大門,實行優惠政策,利用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三線企業的技術與設備優勢,發展對外貿易,引進利用外資,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拓展同省外的橫向經濟聯系,發展國際旅游事業,不斷擴大四川對外開放的程度,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到1994年,四川同世界13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與其中69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經濟技術合作業務,簽定各種合作合同項目800余個。四川在海外的從業人員達到9萬余人,居全國第一。


改革開放給四川的工業和經濟發展插上了翅膀。四川的工業獲得快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由于三線建設大多為重工業,一度形成四川工業結構不盡合理,突出表現是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四川抓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家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機遇,大力發展輕紡工業、特別是以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工業,成效卓著。以釀酒業為例,1980年,全省名優曲酒產量僅1000噸左右。通過運用新技術,改進工藝、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短短幾年,四川的釀酒業獲得快速發展,到1985年,四川名優曲酒產量達到1.2萬噸,增長11倍。1984年,川酒獲得國家金質獎、銀質獎、部優、省優產品稱號的產品達到55個。這奠定了四川釀酒業在全國幾十年的龍頭地位。
四川在重工業方面,高舉調整的旗幟,圍繞農業、消費品工業、國民經濟技術改造、出口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五個方面的需要,轉變服務方向,大力調整產品結構。以電子產業為例,大力推進軍轉民,面向市場,積極引進技術和進行技術改造,以廣播電視產品為主攻方向,帶動基礎產品,大力發展消費類電子產品,打造出了在較長時間內,在家電行業占據龍頭老大地位的“長虹”電視機。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社隊企業從1978年起步,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再經過調整改造,逐步成為我省工業經濟中一支不可忽視、作出特殊貢獻的重要經濟力量。1990年,全省鄉鎮企業獲得部優、省優產品稱號的有89個;全省鄉鎮企業總產值達459億元。
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從1978年開始,為恢復個體工商業,采取了簡化開業審批手續、建立攤販市場、放開價格、建立個體勞動者協會等多種政策措施,使個體、私營經濟不斷獲得快速發展。1995年底,全省個體工商戶已經達到196萬戶,從業人員275萬人;私營企業2.94萬戶,雇工40余萬人。新津希望飼料集團,成為全國最大的私營企業,被譽為“中華飼料王”,獲“四川省優秀企業”稱號。
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攀鋼二期工程、二灘電站、重慶江北機場等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相繼動工。
1997年3月,川渝分治,四川省情發生重大變化。在往后近20年間,四川經歷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大地震兩次重大考驗。近20年來,四川抓住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千方百計擴大開放,一心一意謀求發展,化危為機,崛起于危難,在中央和全國各省市的支援下,兩次高水平的災后重建,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空前提高,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迅速提升,站上了嶄新的發展臺階。
重慶直轄后,四川發展格局由“雙城記”,變為了成都一枝獨秀,其他市(州)經濟相對滯后,縣域經濟比較薄弱。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省委及時調整四川工業發展布局,在大力支持成都繼續領先發展的同時,著力支持綿陽發展科技、電子產業,德陽發展重型裝備制造業,攀西、川南發展鋼鐵、煤炭等基礎材料產業,川東北發展石化產業,逐步形成全省5大經濟區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近些年來,進一步提出并實施了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全省經濟發展格局呈現全新態勢。首位城市成都繼續一馬當先。成都繼2014年GDP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后,2015年達10801.2億元,轉型發展加快,輻射帶動力進一步增強。次級加速突破。到2015年末,除成都外,我省已有13市(州)經濟總量超千億,超千億市(州)占全省市(州)總數的三分之二。全省百億元縣(市、區)陣容不斷擴張,達到109個。多點多級支撐發展格局加快推進。
重慶直轄,切走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工業,四川汽車制造業幾乎一夜歸零。有人形容四川的工業只剩下“一臺電視(長虹)五瓶酒(五朵金花)”,這雖有些夸張,但卻也道出了當時四川工業的困境。但這些年,四川大力實行工業強省戰略,著力培育支柱產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十多年來,四川集中引進了聯想、戴爾、英特爾、富士康等全球知名電子信息產業品牌商和制造商,著力發展我省的電子信息產業。四川的汽車產業幾乎從零起步,成功引進德國大眾、一汽大眾、韓國現代、吉利沃爾沃等一批品牌汽車企業,成都龍泉驛的汽車城拔地而起,到去年,成都的汽車整車產量過100萬輛。德陽的重型裝備制造業發展突飛猛進,發電設備遠銷世界各國。現在,四川已經成為我國四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三大裝備制造基地之一和重要的中高端乘用車生產基地。近年來,四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優勢產業和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正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以國家級中韓科技園落戶四川為標志,一批國別開放合作平臺加快建設,一批央企合作園區簽約落地。在川落戶世界500強企業已超300家,四川正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川渝分治后,四川只剩下半條成渝高速。近20年來,四川始終堅持“交通先行”,下大力氣破除發展瓶頸。現在,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6000公里,位居全國第五、西部第一。四川已有13個民航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擴容后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連續10年居中西部第一,現已開通國際(地區)航線達89條,位居全國第三。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獲批,成都將成為全國少有的幾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成都至樂山客專、成渝高鐵相繼建成通車,四川邁入高鐵時代。我省已形成7條出川鐵路通道,全省鐵路營運里程接近4000公里,“蓉歐快鐵”是目前國內抵達歐洲最快的鐵路貨運班列,“中亞班列”實現了企業與中亞五國的無縫銜接。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正在形成。
經國家統計局審定,2015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103.1億元。在“十二五”頭尾兩年,四川經濟發生兩大躍升性變化:開局之年躋身全國“2萬億俱樂部”,收官之年經濟總量超3萬億元,在“十二五”期間,四川跨了兩個萬億元臺階。四川成為唯一一個跨入3萬億臺階的西部省份,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領頭羊”。20年間,四川經濟總量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排位,從川渝分治后的第九位,躍升到全國第六位。
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的不斷發展,為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了必要條件。“十二五”期間,四川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9%。民生也顯著改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都在顯著增加。去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205元,同比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247元,同比增長9.6%。5年間,近1000萬農村人口實現脫貧。
現在,“十二五”已經圓滿收官,“十三五”正在順利開局。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上。五年決戰決勝,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宏偉目標已經擺在面前。
四川未來5年的路怎么走?去年11月,省委十屆七次全會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四川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總體設計。今年1月召開的全省“兩會”,討論和審議了《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對今后5年特別是今年的工作作出具體安排,特別強調要堅持實施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兩化互動”的發展戰略,走工業強省之路,加速推進四川邁向工業文明的進程。宏偉藍圖已經繪就,部署已經完成。
向著新的工業文明,向著全面小康勝景,四川再出發,續寫天府之國的新篇章,創造天府之國的新輝煌。 (責編:李卉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