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艷梅
依法治“善”的時代來了
·文 劉艷梅


圖/東方IC
“我們家經常參加各種捐款捐物的慈善活動,可如何才能捐得放心呢?”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正式實施當天,省民政廳在成都舉行了專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成都市水井坊街道光明路社區居民張阿姨拿著宣傳單認真閱讀并詢問道。
近十年來,我國慈善事業進入較快的發展期,許多和張阿姨一樣有愛心的普通老百姓紛紛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如今,打開貼吧,按照即時發布的信息就能捐贈舊衣;備齊相關證明,點點手指就能發起公益眾籌;就連每天走路的“步數”也可用來做公益……捐贈總額從2006年不足100億元發展到目前的1000億元左右。
然而,慈善事業的發展也因受助人信息造假、資金用途不透明等問題備受質疑,甚至成為一些不法分子的“生財之道”。我國首部《慈善法》的出臺,正是為慈善組織、志愿者、捐贈人、求助者提供了一個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的綠色保障,也為我國的慈善事業迎來了從無法可尋到有法可依的新局面。
就在《慈善法》實施前兩天,張阿姨剛剛給本社區一名癌癥患者捐了一桶食用油?!昂髞砦乙踩ニ铱催^,確實有這桶油,這才放了心?!睆埌⒁绦Φ?。這樣直接捐贈的方式讓張阿姨也感到一絲擔憂,在這之前,因為有認識的人或組織倡議的事情,張阿姨捐了超過10次的款,但沒有一次對方出具了票據或者簽了協議?!半m然疑慮過自己捐贈的錢是不是真的全部送到了受捐人手中,但也只是想想而已?!睆埌⒁陶f。
“事實上,僅憑‘熟人’二字并不能真正保障善心。建議捐款時向慈善組織索要捐贈票據,并在協議中明確捐贈用途?!笔∶裾d政策法規處處長張曉玲說,“《慈善法》對慈善組織進行了全方位的規范,從設立條件、申請程序、終止清算、治理準則,到財產保值增值、慈善活動支出和管理費用標準等等,法律都作了規定,為慈善組織依法開展慈善活動,實現慈善目的提供了法律依據?!?/p>
公開和透明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曾轟動一時的“郭美美事件”和四川紅十字會原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文家碧侵吞善款事件,引發公眾對整個慈善的質疑。
《慈善法》立足于保障公眾知情權,將慈善的生命力定位于信任,將信任牢牢建立在公開的基石上。“如今,和張阿姨一樣有愛心的捐贈人都可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知情權。”張曉玲指出,《慈善法》第四十二條明確,捐贈人有權查詢、復制其捐贈財產管理使用的有關資料,慈善組織應當及時主動向捐贈人反饋有關情況。慈善組織違反捐贈協議約定的用途,濫用捐贈財產的,捐贈人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贈人可以向民政部門投訴、舉報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此外,《慈善法》賦予慈善組織對社會公開的義務。如慈善組織應當向社會公開的內容包括章程、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信息以及國務院民政部門要求公開的其他信息。對于未履行公開義務的,《慈善法》還規定了行政處罰措施。
“《慈善法》實施后,我還能不能通過輕松籌的方式救媽媽?”24歲的小孫剛走出大學校門,想救病情危重的母親。一個多月前,她的母親在交通意外中受傷,家里欠下醫療費8萬多元。此前,她通過輕松籌已籌集善款十余萬元。目前,她又求助媒體,嘗試賣書法作品籌錢救媽媽。
和小孫一樣,許多網友也齊聲發問:以后個人遇到困難,該如何進行求助?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闞珂表示,“個人可求助但不能公開募捐。個人想要募捐,需找慈善組織合作”?!洞壬品ā访鞔_,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執行主任黎穎露表示,如果是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親屬在網絡上發布求助信息,應該認定為個人求助行為,法律不禁止。而如果是為了救助本人及近親屬以外的他人在網絡上發起的個人募捐,屬于非法募捐,則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個人想要為非親非故的人籌集款物,開展募捐活動,還是由慈善組織來做?!标R珂指出,法律這樣規定更多的是引導慈善活動通過慈善組織來做,慈善組織是依法設立的組織,由政府來管理,要求其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要向社會公開相關的信息。個人募捐有很大風險,沒有第三方的介入,不足以讓人們充分信任。

就在四年前,有媒體刊發了“連腿女孩獲捐款許諾多年未兌現,討要均答再等等”的報道稱,2001年元旦,當時4歲的楊曉娟右腿在一次意外中被燒成重傷,醫生用一根人造血管將其左右腿連接在一起,以此給右腿供血,被稱為“連腿女孩”。在獲得好心人幫助的同時,也有一些單位在宣揚捐款后,遲遲不兌現。比如,敬老護苗行動組委會宣稱捐助3000元,北京某大型教學培訓機構宣稱捐助5萬元助學基金后,均杳無音訊?!皭坌摹庇辛诵┰S變質的味道。
“今后,這樣的沽名釣譽者或將被起訴。”張曉玲介紹,針對慈善領域的騙捐詐捐行為,《慈善法》作出了明確規定,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方式公開承諾捐贈的,或者捐贈財產用于特定活動并簽訂書面捐贈協議的,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慈善組織或者其他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組織或者其他受贈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起訴。這可以有效地減少和防止“諾而不捐”“詐捐”等。
為防止騙捐,《慈善法》還規定“開展募捐活動,應當尊重和維護募捐對象的合法權益,保障募捐對象的知情權,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并在《慈善法》中作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有愛心是好的,但也要在法律的規定下做慈善?!睆垥粤峥偨Y說?!洞壬品ā返某雠_,給“做好事”立規矩,以法律維護善念,既可以讓每一個人“放心捐”,也能激活更多人“熱心捐”。當“人人慈善、隨手公益”的理念,根植于最基礎的居民單元和公眾之中,中國慈善事業必將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責編:雷怡安)
【鏈接】:慈善與你我息息相關
問:什么人可以做慈善?
《慈善法》第二條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法。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問:參與慈善活動的范圍與內容?
《慈善法》第三條規定有六項,(一)扶貧、濟困;(二)扶老、救孤、助殘、優撫;(三)救助自然災害、事故救災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四)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環境;(六)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
問:哪天是全國性“慈善日?”
《慈善法》第七條規定,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
問:什么是慈善組織?
《慈善法》第八條規定,慈善組織,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規定,以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