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曉幸
堅定文化自信 專注文化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文 鄭曉幸

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鄭曉幸在茂縣查閱駐村幫扶數據。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階段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堅守,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向全黨發出了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號召。
“做合格黨員、當干事先鋒”是王東明書記在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對全省廣大黨員提出的鮮明要求。在向著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目標的沖刺中,文化系統全體黨員、全省文化戰線廣大工作者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專注文化發展,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道路,在推動四川文化改革創新發展中爭當干事先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將全黨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充滿感情地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這個信心不僅來源于幾千年的民族記憶和中國智慧,而且來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我們不僅有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們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當今時代,文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維度。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各類文化思潮空前激蕩,國家軟實力競爭不斷加劇,文化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從國內來看,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改革觸及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多,社會思想意識更加多元多樣多變,特別是近年來主流價值觀遭到大眾文化解構,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的任務更加艱巨。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發展,既為文化的創造和傳播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更便捷的渠道,也對文化治理改革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更加專注地保持文化發展定力,始終堅持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新的發展理念把握、適應和引領中國文化發展新常態,推動文化建設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增強中國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不斷增添中國傲立于當今國際社會的底氣,不斷提升中國共產黨人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的魄力。

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習所演出。圖/省文化廳
堅持文化來自人民,為了人民,是文化工作的根本導向。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系統明確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人民需要文藝,文藝更需要人民,要熱愛人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藝工作“二為”方向,是黨對文化工作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化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文化是人民的精神食糧。引領時代風氣,文化建設不能迷失價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化工作不能遠離人民生活。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消費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訴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把握人民需求,創作出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才能以文化溫潤心靈,涵養精神,始終引領和激勵社會不斷奮進。
堅持塑造精品,凝神聚氣,是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廣大文化工作者應當牢記,創作是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是文化工作的中心環節。面對不講對錯,不問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的價值觀缺失和精神上失魂,需要精品力作引領風尚、鑄就魂魄,詮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對缺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問題,需要不斷創新觀念、內容、風格、樣式,使更多人在文藝作品中找到啟迪。
堅持以人為本、以文化人,是保障文化民生的意義所在。始終把文化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內容,把文藝創作、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結合起來,既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又發揮文化教育人、引導人的重要作用;樹立文化惠民理念,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深入開展文化服務,努力推動城鄉文化一體;樹立文化富民理念,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增加群眾文化收入、擴大文化就業,富裕一方百姓;樹立文化樂民理念,使文化發展成為滿足群眾的重要手段,用文化引領社會發展。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恪守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使命。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體現到全社會的文化共建共享中,不斷提升全民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創新民族文化傳承方式,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堅持把堅守、傳承、弘揚優秀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文化遺產保護手段創新,發揮文化遺產在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需求、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創意驅動,智力支撐,是文化發展的生命力所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化要素已滲透到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創意、設計、構思等文化創新日益成為價值創造的重要支點。要積極推進“創意四川”建設,大力激發蘊藏在民間、深藏在群眾和市場中的強大創造活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要自覺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探索“文化+”發展方式,大力推動文化走綠色發展道路,大力推動文化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著力豐富文化內容,延伸文化產業鏈條、不斷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傳播力,強化文化對信息產業的內容支撐和創意提升。
堅持文化精準扶貧,著力扶志扶智,是文化在脫貧攻堅中的責任擔當。全面小康社會不僅指物質的小康,也指精神文化的小康。大力開展文化精準扶貧,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可以為促進貧困地區轉變發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撐。大力開展文化精準扶貧,不讓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落伍掉隊,是提高貧困群眾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手段。
堅持融入社會,促進發展,是發揮文化建設溢出效應的有效途徑。充分認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高度統一,對經濟結構調整和消費方式轉型的特殊作用,高度重視民眾的消費需求,既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引領作用和溢出效應,大力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降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市場門檻,激發民間文化投資活力,培育各類新型文化消費偏好,提高文化消費比重,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四川省文化廳廳長) (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