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張侶華,邢翰文,白震民,常肖雯
(1.北京體育大學大學運動康復系,北京 100084;2.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北京 101318)
中國國家隊殘疾舉重運動員雙側肩關節疼痛的影響與研究
徐 敏1,張侶華1,邢翰文1,白震民1,常肖雯2
(1.北京體育大學大學運動康復系,北京 100084;2.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北京 101318)
身體健全的運動員舉重以抓舉和挺舉兩項目的成績之和作為總成績,舉重運動員常見損傷部位為腕、肘、肩、背、腰、膝,其中腰部損傷的概率最高。而殘疾舉重運動員的技術動作以力舉為主,力舉是以肩和腰部為主要支撐點。研究表明,運動員背弓技術和兩臂發力的協調性以及對杠鈴的控制能力,決定了力舉的成敗,雙側肩部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臂發力協調性。在國家隊備戰里約殘奧會的過程中,為解決肩部疼痛損傷的問題,專門進行了肩部活動度、肩周群肌肉力量等肩關節穩定性方面的測試,試圖分析問題并找出損傷發生的原因。
1.1 研究對象
以中國國家隊殘疾舉重運動員雙側肩關節疼痛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其中,在備戰2016年里約殘奧會期間,舉重力舉訓練過程當中或訓練后出現肩部不適或痛疼的,有16名優秀舉重運動員,男運動員8人,女運動員8人,平均年齡31歲,最小23歲,最大50歲。
1.2 研究方法
集訓期結束時,將舉重隊隊員在集訓期間理療室診斷和治療情況分類統計,并將肩部疼痛的治療進行系統分析。集訓前期,用測量尺和便攜肌力測試儀分別測量舉重運動員左右兩側肩關節活動度及肩關節周圍小肌肉群肌力,以測定肩關節的穩定性。(1)肩內旋。運動員仰臥位,上臂夾緊身體,屈肘90°,分別測量兩肩內旋角度。(2)肩外旋。運動員仰臥位,上臂夾緊身體,屈肘90°,分別測量兩肩外旋角度。(3)肩袖肌群力量。用便攜式肌力測試儀(microFET 2),在不同的體位狀態下進行測試,并記錄測試結果。①岡上肌∶被測試者仰臥位,手臂伸直貼緊身體,測試者將壓力測試儀放于被測試者腕關節處,在被測試者肩關節外展30°范圍內測試其最大外展力量,讀取示數,記錄測試數據;②岡下肌∶被測試者仰臥位,上臂夾緊身體,屈肘90°,將壓力測試儀放置于被測試者手腕位置,被測試者肩關節全力旋外,讀取示數,記錄測試數據;③小圓肌∶被測試者仰臥位,手臂伸直放于體側,將壓力測試儀放置于被測試者手掌部位,被測試者肩關節全力內收,讀取示數,記錄測試數據;④肩胛下肌∶被測試者仰臥位,上臂夾緊軀干部,屈肘90°,將壓力測試儀放置于被測試者手掌位置,被測試者肩關節全力旋內,讀取示數,記錄測試數據。
右肩的肩內旋角度大于左肩的肩內旋角度,存在差異性(P<0.05);兩側肩的肩外旋角度,肩袖肌群如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肌力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1 傷病治療分析
表1 雙肩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數值(± s) n=16

表1 雙肩關節活動度、肌肉力量數值(± s) n=16
肩內旋/° 肩外旋/° 岡上肌/lb 岡下肌/lb 小圓肌/lb 肩胛下肌/lb右肩 29.085±5.858* 37.570±13.507 18.731±6.803 20.231±5.492 17.407±5.519 21.439±7.026左肩 25.223±2.821* 35.100±12.525 18.592±6.821 18.508±4.624 18.000±5.784 21.108±6.079
根據門診的統計分析,舉重隊共16人,全部隊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肩痛情況,其中12人為經常性的肩部疼痛,持續時間較久,超過3個月,占總人數的75%。舉重隊集訓期間門診治療量為935次,肩部疼痛占總治療量的65%,其中左肩占50%,右肩占15%,所以左肩的肩部疼痛情況更為突出。隊員的疼痛部位以三角肌前、中束部位的淺層和深層肌肉多見。肩鎖關節在受到損傷時,局部滲出炎癥因子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疼痛感,疼痛感引起肌肉痙攣,并對肌骨骼附著處病變的軟組織產生牽拉性刺激,增加了疼痛感,所以肩部的持續疼痛嚴重影響了訓練的進展。集訓期間的肩部疼痛以電針為主要治療方式,針刺主要的痛點為阿是穴。電針療法能促進肌肉損傷后的修復,同時可使損傷部位的肌纖維排列整齊,肌節清晰,新生的肌纖維更加成熟。結合踩蹺、中低頻等物理療法作為局部的放松手段,可促進訓練后延遲性肌肉酸痛的修復。在進行針刺操作過程中,操作者一定要集中精神和意識為傷者通調經絡,祛除病邪,并且要注意針下的感覺。
3.2 技術動作分析
力舉中的背弓,是指運動員在完成杠鈴推舉過程中背部始終成拱橋形。背弓使運動員肩部肌肉拉緊,肩腳骨后縮,肩關節靈活性降低,從而提高肩部支撐面的穩定性。背弓角是指運動員肩關節點、腰弓最高點、髖關節點連線在腰部所成的夾角。背弓角越小,運動員身體的穩定性就越高。以往的研究通過技術診斷與分析認為,殘疾人運動員在進行力舉時主要涉及以下肌群做功∶(1)三角肌∶當杠鈴從胸部推起到達肘關節形成90°時,三角肌、胸部肌群是參與工作的主要肌群;(2)三頭肌∶肘關節達到90°時,直至完全伸直,以三頭肌工作為主;(3)胸大肌∶作為杠鈴下落的最佳著力點,運動員應體會胸大肌收縮的位置,并以此作為作用力的著力點。研究表明,當運動員左、右肘角差存在顯著性差異時,兩臂協調發力技術就不夠理想。杠鈴運行過程中偏斜角較大不僅影響發力效果,而且容易被判失敗,肘關節向身體外側展開,會給肩部增添額外的壓力,使肩關節的肩袖肌群更容易發生損傷,所以杠鈴運行過程中運動員兩臂協調發力技術十分重要。雙側肩部發生的差異性,可能與左側肩部整體的肌力偏弱有關,導致左側代償性功能損傷,肩部主要的力舉功能肌肉如三角肌、胸大肌、三頭肌等仍需進一步的肌力等相關測試來尋找方法。
殘疾舉重運動員肩部疼痛的發生與雙側肩部穩定性的相關性較小,但肩內旋的角度過小可能跟雙側肩內旋拮抗肌肉過緊或盂肱關節后側關節囊狹窄有關,須進一步考證。運動員自身可針對肩部的小肌肉群進行適當的激活及訓練。例如,肩關節外旋肌群的等速離心訓練,不僅能夠顯著增大外旋肌群的最大力量,還能夠激發內旋肌群的力量發展;拮抗肌離心訓練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最大力量,對于主動肌力也能適當的改善,糾正旋轉肌群不平衡狀況,提高肩內旋運動的動態穩定性。肩部肌群的牽拉、物理療法、手法放松等方式均可緩解肩部的延遲性肌肉酸痛,促進訓練后的修復,同時也可防止損傷的發生。運動員只有克服傷病問題,才能在奧運賽場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 1 ]李萍,周建社.殘疾人競技體育運動審美初探[ 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3).
[ 2 ]王建會.用針刺阿是穴治療肩鎖關節扭傷的療效探析[ J ].當代醫藥論叢,2015(6).
[ 3 ]趙春英.中國殘疾人舉重隊備戰世錦賽集訓技術攻關研究[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5).
[ 4 ]佟艷華,周文福.我國優秀殘疾人舉重運動員關鍵技術研究[ J ].中國體育科技,2008(1).

G884
A
1674-151X(2016)11-118-02
2016-09-04
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里約殘奧會科技服務與攻關項目(編號∶16*CLRIO&005)。
徐敏(1990~),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康復醫學與理療學。
白震民(1973~),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