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5年修訂版)第三章第二節第四部分
程晨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1.1 章標題
第三章第二節第四部分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2015年修訂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1.2 授課對象
學生:本科一年級下或本科二年級上
學情分析:本課程的教授對象一般為大一下學期或大二上學期的學生。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適應了大學生生活,懂得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他們緊跟科技潮流,用互聯網、玩APP、知道大數據,關注機器人,他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但是,他們對科技缺乏更深層次的認識,主要包括三點:第一,混淆“科學”與“技術”,認為科學等同于技術或者技術等同于科學;第二,不能系統第分析科技說引起的深刻變化;第三,關注科技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忽視科技的負面影響。
1.3 學時安排
30分鐘
1.4 教學內容分析
本次課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三章第二節的第四個小問題——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掌握科學與技術的概念,理解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其中,教學重點為“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教學難點為“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尤其是科學技術的負面作用。
1.5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目的:學習和把握科學與技術的差別,著重了解科技革命對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的:培養正確的科學觀,理性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堅持使科學技術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服務,讓科技為人類造福。
1.6 課后思考題
(1)舉例說明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2)結合實際談談科學技術的雙重作用。
(3)你聽說過虛擬現實技術嗎?它會為人類的社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2.1 教學安排

四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與技術的概念4分鐘(一)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科技革命回顧4分鐘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的影響4分鐘科技革命對生活方式的影響5分鐘科技革命對思維方式的影響5分鐘(二)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科技的正面作用3分鐘科技的負面作用5分鐘
2.2 教學方法
本章教學方法以講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為主,輔以討論式、問答式等參與式教學法。
2.3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為主,輔以音像資料
2.4 教學資源
教材、經典論述、熱點時事、典型案例
2.5 教學過程
[課程導入]前幾日,閑來無事,把科幻電影《生化危機》又溫習了一下,在一個秘密的科學實驗室里,超級計算機時空后成為人類的巨大威脅,科學家感染病毒死而復生變為僵尸,一個特別任務小組開始了拯救行動。整個故事驚悚刺激!冷靜下來不禁思考:科技的發展究竟為人類社會帶來了什么,它在社會的發展中究竟發揮何種作用?
[理論講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今天的主要內容有兩個:第一,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第二,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在講授此部分內容之前,我們先要區分科學與技術這兩個重要的概念。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活動。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的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與手段。比如,孫楊在水中的生產就屬于技術,而阿基米德在水中的生產就屬于科學。區別完這兩個概念,我們就來看一下第一個知識點:科技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問題設置]人類歷史上共發生過幾次科技革命,每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回答]人類歷史上公認的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18世紀70年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20世紀中期以后的第三次革命。這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地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有一個廣告很能體現出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我們一起欣賞一下。
[視頻資料]《HTC EVO 4G首部創意廣告片 科技史縮略》
[視頻資料解讀]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的代表,工業革命,電力革命,相機的誕生,福特式生產方式的出現,推到柏林墻,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存儲技術的發展,最終匯成了一部手機。這是一部被濃縮了的科技發展史,同時也反映了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理論講授]具體來說,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包括三個層面,分別是對人類生產方式的影響,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對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的變革。科技革命對生產方式的影響,首先是改變了勞動人民的勞動形式。其次,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新的技術革命在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同時,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比例迅速增長,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日益增長。最后,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科技發展使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大大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結構向著智能化趨勢發展。
[案例]微電子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使只能及其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使人們的勞動方式經歷了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通用公司曾投資1.7億開設一家電池工廠。1.6萬平方米的廠房內安裝了1萬個傳感器,分布在各條生產線上。
[理論講授]科技革命對生活方式產生來重大變革。比如手機在能夠滿足人們通信需求的同時還能夠滿足我們的娛樂需求、提升能力的需求以及社交需求等。科技革命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也突飛猛進,隨之而來的是思維方式的變化。比如互聯網+思維就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問題設置]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為社會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理論講授]科學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意味著人們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案例]以教室中存在的多媒體技術為例,對比八九十年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對社會發展起到的推動作用。
[圖片展示]水體污染與空氣污染、生態破壞等圖片
[理論講授]由于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不夠,或缺乏對科學技術消極后后果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導致很多社會問題。圖片中所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案例]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
[案例解釋]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對生命的概念、對自然、對進化都提出來挑戰,除此之外還會引發生物安全與不公正等倫理問題。
[總結]正確認識和運用科學技術,首要的就是合理的社會制度保障科學技術的正確應用,始終堅持使科學技術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服務,讓科技為人類造福。
從教學效果來看,案例教學法、問答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整體效果不錯。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給學生創造了思考問題的機會和環境,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從教學經驗看:教案應該做到(1)立足教材,講好講透;(2)使用案例教學;(3)貼近學生生活。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不僅具有理論性而且有有較強的實踐性,如何做好這門課的實踐教學,仍然需要繼續探索。
程晨(1985-),女,漢族,安徽鳳陽人,副教授,博士,貴州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
F014
A
1671-1602(2016)22-0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