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房地產市場調控需要把握平衡點
文/本刊評論員
自今年10月以來,全國不少地方在 “一城一策”政策框架內出臺或升級調控政策,引導樓市平穩健康發展。本輪房地產市場調控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持續地打補丁、加壓力、疊加最嚴格的執行力度,所以政策效果十分明顯,市場降溫趨勢持續。當前,在調控力度逐步加大的同時,需要密切注意兩方面的情況:一是繼續警惕一二線城市的樓市資產泡沫,這是當前調控房地產市場的重點;二是要高度關注經濟穩增長,當宏觀經濟轉換增長動力尚需時日之際,還需要發揮房地產業的支撐作用,這是調控房地產市場必須要兼顧的問題。因此,政府既要防控風險,又要穩定樓市,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必須把握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平衡點。
房地產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是客觀存在的,有關方面曾經提出“減少對房地產的依賴”,而不提“不依賴房地產”的口號,就是對房地產市場調控需要把握平衡點的正確判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平衡點”,是指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既需要“三去一降一補”,又要實現房地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穩增長的目標,在兩者之間尋找到平衡點。說到底,就是要把握好政策的“度”,既不能力所不及,也不能矯枉過正。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平衡點在哪里?平衡點是出現在多領域、多環節的。比如:城市的土地供應量與住宅需求量的平衡,是抑制房價漲勢的必要舉措;城市規劃中土地、人口、產業規劃的科學性與宜居生活的平衡,是城市房價持續保持穩定的基礎;城市資源配置的平衡,即通過公共服務、產業發展、戶籍制度、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整體規劃和區域規劃,防止資源過度集中于某一個大城市,是城市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再如,民間資金十分充沛,流動性過剩促使房地產市場泡沫形成,而實體經濟則存在投資機會缺乏與資金荒,因此,迫切需要尋找房地產投資與實體經濟投資的平衡點,關鍵是要積極引導投資者將閑置資金與產業投資機會有效結合,并打通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堅實基礎,這是因為:一方面,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往往誕生于實體經濟領域;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充分發展,虛擬經濟將難以健康發展,甚至會出現因為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而危害整個發展的情形。當前,我國經濟最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之一,就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從房地產業的生產形式上來說,房地產業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產業的發展為民眾提供了居住保障。但從它的金融屬性上說,它又在虛擬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過度發展而產生了資產泡沫。因此,房地產市場調控要對房地產業的多重功能發揮把握好平衡點,要對其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發展的原因和后果進行深刻反思,作出理性選擇。

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各種平衡點,歸根結蒂是政府調控和市場所需要的制度穩定性的平衡,往更大的范圍上說,這是一個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發揮作用的平衡性問題,當這個屬于頂層設計范疇的問題得到妥善處理并完滿解決之時,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均有清晰界限和規范運行,那么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