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娟 李惠明 朱靖
以供給側改革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以無錫市某開發區為例
文/李娟 李惠明 朱靖

2014年,《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61號)出臺,江蘇省《關于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蘇發〔2014〕6號)印發,無錫市也提出名為“1236”的節約集約用地戰略布局,要求不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顯著提升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提升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可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目標與“供給側改革”要求的“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等目標相吻合,反映了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落實“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要求從供給側的角度轉變思路,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效率。
無錫市某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始建于1992年5月。201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范圍包括主區和發展方向區,總面積為45.30平方公里。主區為依法審批界線范圍內的土地,總面積9.20平方公里,發展方向區為開發區的規劃發展區域,總面積36.10平方公里。由于堅持科學規劃、有序開發,園區建設和經濟發展均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地均GDP達到10.24億元/平方公里,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機械裝備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和商貿物流業等優勢產業集群。
(一)建設用地需求較為旺盛,未來發展空間受限
2015年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巨大,但開發區注重發揮自身產業園區優勢、落實“四全”提升用地保障水平,產業項目供地是2014年的3倍,總量占到全區一半,在全市15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第二。但從用地格局來看,發展空間有限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開發區主區已基本開發完畢,2014年建設用地總規模達到了723.13公頃,較2009年增長了8.2%。發展方向區外延擴張也較為快速,2014年建設用地總規模為2298.78公頃,較2009年增長了17.61%,年均增長率3.3%。開發區可供應土地日漸減少:主區尚可供應土地多為難以拆遷的農村居民點,土地供應面積逐年減少;發展方向區扣除不可建設的水域等生態用地,剩余32.02%的土地面積可用于經濟建設,按照前5年的建設用地發展速度,僅可持續3.36年。
近年來,開發區通過多種手段拓寬發展空間,努力提高集約利用水平。一是嚴把項目質量關,引進“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重點產業項目;二是加大存量用地盤活力度,如將低效土地收儲后重新出讓,將存量轉化為生產力;三是開展開發區集約利用評價和工業用地調查等多項基礎工作。開發區節約集約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要突破用地空間瓶頸,還需進一步拓寬渠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
(二)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不斷提升,但仍有提升空間
為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開發區采取提高土地投資強度、推廣多層標準廠房建造等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從2008年開始推行的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工作來看,開發區土地利用程度、土地開發強度和土地產出強度等指標均呈穩中有升的態勢,2013年主區土地供應率已經達到87%,土地建成率超過95%,工業用地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均超過《江蘇省建設用地指標》蘇南地區分行業指標控制值,工業用地固定資產投入強度和產出強度達到較高水平,反映了開發區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呈現不斷提升的趨勢(圖1)。
與同類國家級開發區橫向對比發現,本開發區容積率、建筑密度等土地開發強度已位居江蘇省前列,但工業用地地均稅收尚位于全省中等水平,與產出水平較高的開發區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這與區內部分行業如食品制造業、紡織業、化纖制造業等收入增幅下降、成本上升有一定關系,反映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求較強(圖2)。
(三)土地利用結構相對單一,空間布局有待優化
我國最初設置開發區的目的是為了吸引資金、技術等外部生產要素,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從而提高工業化水平,因此多數開發區非常注重產業發展,土地用途以工業用地為主,本開發區亦如此。主區產業主導地位已十分突出,建設用地中工礦倉儲用地和交通運輸用地所占比重達90.91%,除必要的商服和住宅配套用地外,經營性用地比重很小;發展方向區已建成區域內工礦倉儲用地及交通用地所占比重超過77%。開發區土地用地結構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但以產業為主的發展模式難免出現第二、三產業比例失調和生活功能不齊全等問題,商業、居住及基礎設施配套等功能的失衡也會造成土地集約利用提升障礙。
主區是開發區發展的起始區域,已發展成熟,部分企業已進入衰退期,形成低效用地,產業重新整合升級是主區所要面對的問題;發展方向區開發時間較短,未建成用地的比重較大,尚有開發潛力,但已建成產業空間布局較為分散,產城融合度不高。
(一)開發區進入后期調整階段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多數“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歷了初期探索階段、中期發展階段、后期調整完善階段。初期探索階段,各開發區依靠財稅優惠、低價土地等吸引企業入駐,工業用地規模快速擴張,土地利用粗放;中期發展階段,開發區政策優勢減弱,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集聚能力增強,引導發展重點特色產業,建設用地規模繼續擴張,土地利用仍較粗放,但土地集約利用制度逐漸建立;后期調整完善階段,區域政策優惠取消,區內區外、外資內資公平競爭,企業間競爭激烈,主導產業日益明確,但部分企業面臨衰退危險,產業結構需優化升級,土地供需緊張與低效用地共存,土地利用向節約集約式發展。目前,本開發區土地利用空間相對飽和,發展空間受限,集約利用水平較高,但盤活存量用地、提質增效任務較重,主導產業明確,形成了優勢產業集群,多數企業進入成長或成熟期,部分行業處于衰退期,產業結構升級及空間優化需求較為迫切。一系列特征反映,本開發區已進入后期調整完善階段。

圖1 開發區主區土地利用指標情況

圖2 江蘇省主要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用地地均稅收情況對比
(二)供給側改革趨勢與土地資源緊約束
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已是共識,經濟增長速度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傳統的靠投資、出口、消費驅動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從投資來看,房地產剛需見頂,去庫存壓力大,人口數量紅利消失,基礎設施建設增長空間受限;從出口來看,勞動力成本上升,且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及貿易再平衡,限制出口增長;投資、出口增速下滑背景下,消費增長較為強勁,但中低端消費市場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牽掣消費增速。依賴需求側刺激經濟不可持續,供給側改革成為必然趨勢。供給側改革核心是提高土地、人口、資本、科技、制度等全要素生產率,放松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增加有效供給,引導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增長。
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供給側改革必然需要土地資源的承載及土地政策的支持與配合。未來激發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將引發新的用地需求,但以往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資源環境約束的承載能力峰值,這要求未來城鎮發展由規模擴張向功能提升轉變,土地由粗放利用向集約利用轉變,探索節約集約的新型發展之路。
(一)調整土地利用管理思路,建立動態高效用地激勵機制
目前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管理較為注重供前管理,通過提高用地門檻,防止土地低效利用,主要包括提高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約定較高的投資強度及產出強度、根據項目產業屬性和投資額等確定土地配額等,但批后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針對企業發展生命周期的評估機制。建議建立“寬進嚴出”的供地、用地標準:一是在堅持生態、環保、節地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用地需求,采取多種方式、多種形式供地,如先租后讓、租讓并舉等彈性供地,適當降低投資強度要求,降低企業用地門檻;二是注重土地利用長效管理,建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評價機制,項目達產后,從容積率、地均產出、地均就業人口、單位能耗工業增加值等指標綜合考核土地集約利用分值,對于綜合得分高的企業給予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激勵政策支持,提高企業高效用地的積極性,對于綜合得分最為靠后的企業采取差別化的用地、用能政策,引導其轉型、創新或退出;三是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實現零地擴張,引導企業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技術改造等手段提高產出效益,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已建廠房加層、老舊廠房改造等舉措擴大產能。
(二)市場化引導低效用地再開發,向存量用地要空間
從供給端和供給結構變化出發,行業周期和技術周期均可劃分為四個階段:新供給形成階段、供給擴張階段、供給成熟階段、供給老化階段。如果一個區域內大部分行業處于新供給形成和供給擴張階段,則經濟活力充足,經濟擴張效益明顯;如果較多行業處于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則活力下降,經濟增速下降。若行業或企業處于供給老化階段,則應暢通其退出通道,通過要素轉移更新供給結構,反映在土地上,則為騰退土地,促進其流轉。因此應積極引導低效企業退出及用地再開發,具體包括:一是發展完善土地二級市場,放松土地流轉方面的約束,盡快建立國家層面的土地二級市場規范性文件,完善土地產權和收益分配體系,降低流轉稅費 ;二是考慮土地具有價值高、不可移動等特點,推動搭建土地流轉平臺,信息公開共享,以提高存量土地流轉效率;三是建立市場取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低效用地再開發機制,在完善法律、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遵循市場規律,吸引社會多方利益主體參與到再開發進程中來,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開發;四是引導地方和企業優先使用存量。利用數據中心成果,結合外業實地踏勘,將區域內可用未用地塊的土地情況與既有園區政策有機整合,多角度展示各個地塊的綜合優勢,搭建“互聯網+招商”信息平臺,促進開發區盡快實現以地招商,縮短周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調整完善規劃,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開發區后期調整階段,區域空間上的政策優勢已不存在,且企業經營成本不斷上升,這就要求開發區加快實現轉型升級。轉型升級更多依靠技術、制度、文化等無形要素,城市功能的優化對無形要素的培育具有積極價值。目前本開發區工業用地占據對主導,居住、商服等用地過少造成開發區用地功能結構失衡,應加快區域內知識、信息、文化、金融以及其他社會服務業的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引導開發區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為企業創新突破創造條件。因此,建議調整完善現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形成互為依托、相互帶動的產業發展格局:一是對于配套發展嚴重滯后的主區,在注重生態安全的基礎上,增加面向就業人群的配套服務設施,同時注重工業鄰里建設規劃,與相鄰區域共享服務圈;二是對于未建成土地面積比重較高的發展方向區,以產城融合為目標,優化產業用地、服務業及基礎設施用地的配比。
(作者單位:江蘇同方土地房地產評估有限公司,無錫市國土資源局錫山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