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岐
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真正需要的地方用心去做,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也要進行供給側改革。為什么?因為現在中國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除了監管機構以外就是商業銀行,當然還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其他的合作性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在統計上叫做存款銀行或者貸款機構,他們可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在這些年里他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從銀行體系上說,我們在改革開放前就只有一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把農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獨立出來,把中國銀行獨立出來,把建設銀行從財政部獨立出來,隨后又成立了中國工商銀行?,F在中國工商銀行變成世界最大的銀行。隨后我們又建立了很多的銀行機構,包括股份制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都是股份制銀行。之后又成立了很多的城市商業銀行,大概有100多家城鎮銀行,后來又成立了村鎮銀行。最近成立了純粹的民營銀行,包括前海銀行,微眾銀行等等。
中小企業的訴求
這么多銀行不是挺好嗎?但是我們很多企業,尤其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還得不到貸款,那么貸款哪兒去了?大前年出現資金荒的時候,我參與過一個會。當時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各個商業銀行,很多中小企業也都參加了。在會上,有銀行人士發言說,看我們今年的數字,今年新增貸款的60%都給中小企業了!可是中小企業發言說,那我怎么沒有看見。后來有學者說,銀行的數字是假的。于是銀行發言人表示很憤怒:我怎么造假,我這都是事實。
實際上數字是真的,只是在統計方法上存在著區別。因為銀行發言人他們說的中小企業和我們說的中小企業不是一個概念。他們概念中,4億元都算中等企業,幾千萬元是小企業,他們沒有算“微”。而我們提的中小微企業,銀行統計的主要是中型企業,真正的小企業沒有貸到款,這種情況是不行的。但是我很理解這些大銀行,大銀行傾向貸款給大企業,比如中石化、中石油這些很大的企業。因為這樣一筆銀行貸款就幾十億元,貸一筆吃一年就行了。相反呢,貸中小企業幾千、幾萬、最多十幾萬塊,銀行就不貸,為什么不貸?因為中小企業的違約率太高了,另外沒有那么多員工可以一一服務于眾多的中小企業。所以對于銀行本身來說,銀行不貸款給中小企業是情有可原的。
于是后來成立了中小銀行,這些銀行說我們是為中小企業服務,做農村金融,并且談到了普惠金融,大家都堅決擁護。結果成立了那么多的銀行,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中小企業還是沒有貸到款。因為銀行寧愿把錢放到銀行都不給中小企業貸款。實際上,村鎮銀行成立了以后,覺得自身規模太小了,貸款和借款也受很多的限制,并且思考著自己能不能變成城市商業銀行。同時,城市商業銀行也在思考著自己能不能變成股份制銀行。比如北京銀行原來是北京市城市商業銀行,現在叫北京銀行。這名字一變就變成綜合性銀行,而且它吸收外資股,變成國際銀行,所以中國的銀行越改越大,越改革眼睛越往上,不是往下。成立了那么多銀行,還是不會給農民貸款,因為肯定賺不了錢,所以這樣的改革是肯定是不可以的。
“誰需要給誰”
所以得真正的踏下心來,真正的做到供給側改革,誰需要貸給誰。而恰恰我們的房地產,這些過剩產能的企業都是銀行給的。這也不能怪銀行,但是這樣長期是不行的,所以商業銀行經營機構必須改革。從貸款來說,要向中小企業傾斜,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尤其是中小銀行,地方性銀行。比如郵儲銀行就做的很好,他們在農村做的不錯,所以必須實行普惠金融。
另外一方面,由于現在實行綜合經營,很多銀行反映利差額太小,希望能放開利差額。因為在過去,銀行躺著也賺錢。因為存款利差和貸款利差是固定的,所以吃點費用。銀行把款貸出去,即使對方還不了款,但銀行可以吃點利息,所以銀行賺利差就可以了。然而現在就不一樣了,因為實行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小了。現在銀行也做理財,資產管理的業務。之前某大銀行的董事長說,未來幾年我要把我們的銀行變成中國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我問他,你說的這話對嗎?他說,我沒說過。我說你在會上說過,我都聽見了。
資產管理公司原來明明都是信托在做,如果銀行都做了這些,那誰來貸款呢?所以說改革是有問題的,大家都爭做這一塊,都爭信托這一塊,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你們有錢就讓他們管理。但是對不對呢?也對,像花旗,匯豐,資產管理、財富管理都在做。但是銀行最大的特征是信用中介機構,但這一塊銀行都不做了那誰還來做貸款?這幾年我們每年新增貸款10萬億元人民幣,但雖然有那么多,我們企業還是得不到貸款,都哪兒去了呢?這叫中國貨幣的流失之謎。就是我們沒有真正把“為實體經濟服務”放在第一位,沒有真正把“為中小企業服務”放在第一位,沒有真正的去搞“普惠金融”。大家都想“又高又上又大”,但這不是我們改革的方向。
要促進實體發展
因此,我們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真正需要的地方用心去做,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們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要通過差別化的信貸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追蹤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短板,助力經濟發展。要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服務,前瞻性地為創新人群、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提供金融服務,開展綠色金融、小微金融、小區金融、網絡金融、移動金融、智能金融,普惠金融。這才是改革方向。
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服務實體經濟、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也是金融機構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徑。拓寬金融有效供給的渠道。針對實體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供給側入手,著力拓寬融資通道,為企業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圍繞實體經濟的需求,大力發展創業金融和普惠金融。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總量和結構,建立健全以投貸聯動為核心的金融服務模式。健全貸款審批體制,提高風險定價水平,實施精細化、差異化定價。加快擔保、租賃、保險、信托等業務的模式創新,完善銀行、擔保、租賃、保險、信托等機構的合作機制,拓寬實體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渠道。
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要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專業化的現代金融服務。“十三五”時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配合中央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戰略部署,通過差別化的信貸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補齊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短板,助力經濟轉型發展。
(作者系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其《深化金融改革與創新》講座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