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兒
[提要]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于1992年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此后減低碳排放量已是全球共識。北京市作為我國首都,其碳排放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對此進行分析,并從政治、經濟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碳排放影響因素;綠色發展;北京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北京市碳排放量的研究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1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綠色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當今時代發展特征相結合,又融匯了東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發展理念;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全新發展理念。”而北京市作為首都,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以霧霾天氣頻發聞名于世界,其碳排放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在節能減排工作上備受矚目。從自身情況來看,北京市環境問題依然嚴峻,霧霾天氣時常出現,藍天難得一見,這對居民的健康和整個城市的形象有著很大的影響。如何保證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又不影響經濟的發展,成為了北京市經濟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課題。而要完成此任務,必須找出北京市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并依此制定環境政策。
(二)碳排放影響因素相關研究綜述。碳排放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一直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從現有文獻來看,普遍認為影響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有經濟增長、能源消費、人口規模結構等。
1、經濟因素。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經濟的急速發展而帶來的碳排放問題,使得外國的研究者很早就意識到碳排放是和經濟的發展掛鉤的。最早開始探討經濟發展和碳排放量的線性關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格魯斯曼等學者提出的環境庫茨涅茨曲線EKC理論,即認為碳排放量隨經濟增長而增加,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拐點)時,碳排放量將開始隨經濟增長而減少。這個理論在1995年被Michael Tucker教授所驗證。
2、能源消費因素。學者們普遍認為,能源消費是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能源消費一般會被分解為能源強度、能源結構等指標進行分析。Shrestha & Timilsina(1996)運用Divisia指數分解法,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12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碳強度變化進行了研究。他們指出,1980~1990年間影響中國電力行業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燃料強度變化。
3、人口因素。人口規模以及人口結構,也是影響碳排放的因素之一。1990年,Kaya公式被提出,即排放=人口×人均GDP×單位GDP能源消耗量×單位能耗排放量。學者們開始考慮人口對碳排放的影響。美國J.W Tester等人用此對中、日、歐、美1980~1999年間的碳排放通過四個驅動因素進行了分析。劉蘭鳳、易行健于2008年提出人口越多,肯定碳排放量也越多。除了人口總量,人口結構也是碳排放量變化的影響因素之一,老齡化結構的國家碳排放量肯定也會相應降低。目前,對于影響北京市碳排放因素的相關研究較少。
二、北京市碳排放現狀及特征
(一)統計結果。因為計算單位不同,不同能源的實物量是不能直接進行比較的。所以想要對比不同品種的能源消費量,必須通過各種能源實際含熱值與標準燃料熱值之比,即能源折算系數,計算出各種能源折算成標準燃料的數量。所選標準燃料的計量單位即為當量單位。本文選取北京市2000~2012年間13年的主要能源消費量的數據來進行測量。可以看出,北京市主要能源消費量逐年遞增,2012年已達到19.6萬噸標準煤。煤炭消費總量處于波動狀態,峰值出現在2005年,之后開始逐年下降,2012年已跌至4.4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4%,漸漸失去主導地位且仍有持續下降的趨勢。煤炭消費量早期處于主導地位,但近年來已失去主導地位。原油消費量早期處于波動上升狀態,峰值出現在2009年,為4.5萬噸,近年來處于緩慢下降中,且仍有持續下降的趨勢。天然氣消費雖然基數小,但從絕對量和相對量來說都基本是持續上升的狀態,2012年已達4,312.5噸標準煤,且有持續快速上升的趨勢。相信天然氣作為一種較為環保和使用方便的能源,今后會得到大力的推廣。
(二)北京市碳排放量現狀。從碳排放總量來看,北京市碳排放量在2008年以前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在2008年及以后開始緩慢回落,峰值出現在2007年,年碳排放量為3,618.6萬噸;最小值出現在2002年,年碳排放量為2,759.5萬噸。這13年來的平均碳排放量為3,158萬噸。從年變動率來看,2004年出現了一個最高的增長率,為8%;2011年出現了一個最大的下降率,為7%,平均增長率為0.97%。碳排放量隨著經濟增長在這一時期內表現為先快速上升后有所回落的一種倒U型關系,這種動態關系說明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庫茲涅茨倒U型機制。在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時,會自發對碳排放量有一個抑制作用。但對于北京市來說,這種抑制作用的大小還需要探討。
三、北京市碳排放影響因素
文獻綜述部分曾探討過,前人的研究認為影響碳排放量的有經濟因素、能源消費因素。本文在研究北京市碳排放量的可能影響因素時,想要嘗試綜合以上幾種因素進行討論。
(一)經濟因素
1、人均GDP與居民消費水平。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與碳排放情況密不可分,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必然會引起高碳排放的問題,目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的發展會伴隨著碳排放量的增加。本文選擇人均GDP與居民消費水平這兩個因素來代表經濟發展狀況,嘗試探求到底哪一個指標與碳排放量有更大的關系,以及到底是產出還是消費對碳排放量的影響更大。北京市人均GDP與居民消費水平都保持穩步的增長趨勢,人均GDP增速較快,2012年已達到87,475元。居民消費水平的峰值也出現在2012年,為30,350元,說明北京市處于經濟較快增長期間。
2、第二產業占比。不同產業間所耗能源總量與能源類型不盡相同,各產業間碳排放量也均有所不同。在我國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所耗能源比重最高,為全部能耗量的60%,因此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變化對總碳排放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北京市統計年鑒來看,北京市的第二產業占比一直保持著穩步下降的趨勢,近年來趨于平緩,趨近23%的水平。這對于減排工作是有利的。從相對比較來看第三產業占比重較大且逐年遞增,第二產業已趨于穩態。
3、機動車擁有量。城市碳排放量最高的三大行業:工業、交通業和建筑業,其中工業、交通業和建筑業能源消耗結構比重分別為30%、21%、9%。交通業成為僅次于工業的第二大能耗行業,未來交通業能源消耗比重仍會繼續上升,交通業高碳排放量問題不容忽視。機動車擁有量的多少決定著交通業碳排放總量,考慮到交通業碳排放對總碳排放的影響,因此選取機動車擁有量作為研究變量。由北京市統計年鑒可以看出,北京市機動車擁有總量已從2000年的150.7萬輛增長到2012年的520萬輛,年均增長率為13%。由于私家車碳排放強度持續增長,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使得交通業碳排放量一直上漲,交通業碳排放量日益顯示出其在影響總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地位。
(二)能源消費因素。能源強度是實現單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強度=能源消費量/GDP),一方面反映經濟活動的能耗效率,能源強度越高說明生產同等數量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量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能源強度還反映節能減排技術的進步程度,先進的減排技術對碳排放的降低有促進作用,節能減排技術水平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小。從2000年起北京市能源強度一直保持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0.36降到2012年的0.11,能源利用效率呈穩步上升趨勢,但是與發達國家能源利用率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經濟增長方式仍為粗放型增長,在能源強度上北京市仍具有較大提升空間,能源強度上對碳排放量的影響依舊很大。
四、建議
考慮到北京市未來經濟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常住人口對于經濟發展和城市化起著重要作用,并且經濟發展仍要依賴能源資源的大量投入,因此要控制北京市碳排放就必須從產業結構、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結構上下手。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第二產業占比與碳排放關系密切。所以必須要注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調整一二三產業的結構,降低第二產業比例,特別是傳統的高耗能行業,而著力推動新興工業化發展。對于北京市來說,未來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與新興能源產業,特別是旅游業、商業、外貿出口等,建立低碳產業體系。由第二產業占比數據變化我們知道北京市正向著該方向發展,在轉變過程中特別注意長久的規劃,注重集群、產業鏈和自主創新的問題,避免在建設過程中造成重復浪費的現象,通過有序發展接續替代型的低碳產業。最終促進北京市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一個良性可持續的能源生態系統。
(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大開發清潔能源的力度。從排放系數表中我們知道,化石能源排碳量大,污染比較嚴重。北京市的能源結構還比較單一,主要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比較低下。在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矛盾日趨尖銳的形勢下,我們應該降低排放系數高的高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加快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改善能源結構、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特別注意降低對煤炭的依賴,大力發展核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能源發電。加快速度試點發展風能、潮汐能、沼氣能新能源。
(三)在社會上大力宣傳低碳觀念,從人們意識形態上扭轉能源利用方式。政府應大力宣傳低碳觀念,引導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模式,促成人們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引發對低碳產品的需求。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市場需求會轉化為產業需求,并對各大行業形成拉動,從而促使企業的創新和轉型運動,最終促進碳排放量的降低。
主要參考文獻:
[1]茍少梅.新疆1990~2010年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測算與排放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2013.
[2]胡初枝,黃賢金,鐘太洋,譚丹.中國碳排放特征及其動態演進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
[3]劉裕生,陳錦.北京市碳排放量影響因素分析2002~2011[J].資源科學,2013.
[4]婁偉.城市碳排放量測算方法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資源科學),2011.
[5]孫梁平.山東省碳排放驅動因素與減排對策研究[J].資源科學,2008.
[6]Abigail,L.& Bristowa,M.T.Developing pathways to low carbon land-based passenger transport in Great Britain by 2050[J].Energy Polic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