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淑英 欒富凱



[提要] 依據我國2010~2014年相關數據,通過spss一元線性回歸,對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保險支出關系進行數據分析,并對當今中國社會保險存在的問題提出繼續擴大社保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提高基金投資收益率、統籌兼顧各類群體的待遇水平等相應建議。
關鍵詞:國內生產總值;社會保險支出;線性回歸方程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8月29日
社會保障是國家在勞動者或全體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社會困難時向其提供保障或幫助的一種社會制度,其本意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成員的福利,但它在重新分配資源時,通過改變受保者的預算約束和福利狀況影響了個人的儲蓄、消費和投資等微觀經濟決策,進而影響到經濟運行中的物質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形成。社會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過財政手段,向因不可控因素影響而暫時或永久失去工作機會、勞動能力以及面臨養老、理療等方面的困境的人提供滿足其基本生活的手段。社會保障支出是社會保障發揮其維護社會和諧、為人民提供保障功能的具體形式,其中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為代表的社會保險支出是社會保障支出的重要環節。
社會保險支出歸屬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疇,受國民經濟總量與經濟增長速度等因素影響,總體來說,社會保險支出水平與GDP增長水平應當呈正相關關系,那么當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與社會保險支出水平關系如何,是關系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是否進一步提高,維護我國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應當引起我們密切關注。
一、社會保險總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趨勢分析
受國際經濟環境疲軟與國內經濟新常態下投資乏力內需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與前些年相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放緩,但依舊保持著較快的增長態勢。如圖1所示,2014年同2010年相比,國內生產總值由407,137.8億元增長至634,043.4億元,增長約55.7%。隨著我國國力的提升,社會保險總支出與社會保險參保人數也得到了較大提升,在不考慮物價因素的前提下,2014年同2010年相比,社會保險總支出由13,310億元提升至39,592億元,提升了約1.97倍,參保總人數由2010年的66,186萬人提升至83,636.8萬人,增長約26.3%。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在經濟環境放緩的情況下,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依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這也是政府責任在社會保障事業上的鮮明體現。(圖1)
二、實證研究
我國共有31個省市自治區,每個地區間的經濟、社會水平發展并不一致,本文通過spss中的一元線性回歸,對過去5年內(2010~2014)GDP的變化對以養老、失業、基本醫療為代表的我國各個省市的社會保障水平變動的相關程度的分析、整理。
自變量:Yit—各地區GDP水平的變化(億元),表示第t年第i省的GDP變化。
因變量:X1it—各地區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萬元),表示第t年第i省的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的變動。
X2it—各地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萬元),表示第t年第i省的養老保險基金支出的變動。
X3it—各地區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萬元),表示第t年第i省的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的變動。
根據上述分析,我國醫療保險對居民消費影響的模型初步定為:
Yit=Ci+βXit+εit (ε為可能出現的隨機項)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所有數據均選自2010~2014年5年間我國31個省、直轄市與自治區中國統計局所公布的的數據與《中國統計年鑒》。
(二)基于回歸模型的數據統計與分析
1、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數據分析。(表1)如表1所示,相關系數R為0.987,判定系數R Square為0.974,修正后R Square為0.966,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保險總支出增長之間具有高度的線性關系。(表2)如表2所示,模型的設定檢驗F統計量值為114.246,顯著性水平的P值為0.002,按δ=0.05水平,模型通過了設定檢驗,即國內生產總值與醫療保險總支出的線性關系明顯。(表3)如表3所示,給出了回歸模型中各項的偏回歸系數和變量顯著性檢驗T值,由此可根據假設公式與表中數據建立基于國家面板的關系方程:
Y=0.02X-5144.749 (P值0.015<0.05)
方程證明;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提升,醫療保險總支出也隨之上升。同時根據省級面板所示,全部31個省市自治區的P檢驗值除了山西外全部小于0.05,因此總值間的線性回歸關系也適用于省市自治區。
2、居民基本養老基金支出數據分析。(表4)表4表明,相關系數R為0.988判定系數R Square為0.976,修正后R Square為0.968,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與居民養老保險支出之間具有高度的線性關系。(表5)表5表明,模型的設定檢驗F統計量值為123.185,顯著性水平的P值為0.002,按δ=0.05水平,模型通過了設定檢驗,即國內生產總值與居民養老保險總支出的線性關系明顯,所建立的回歸模型有統計學意義。(表6)如表6所示,給出了回歸模型中各項的偏回歸系數和變量顯著性檢驗T值,由此可根據假設公式與表中數據建立基于國家面板的關系方程:
Y=0.05X-10529.639 (P值0.002<0.05)
方程證明,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提升,居民養老保險總支出也隨之上升的結論。同時根據省級面板所示,全部31個省市自治區的P檢驗值全部小于0.05,因此總值間的線性回歸關系也適用于省市自治區。
3、居民失業保險基金支出數據分析。(表7)如表7所示,相關系數R為0.906判定系數R Square為0.822,修正后R Square為0.762,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與失業保險支出之間具有線性關系。(表8)如表8所示,模型的設定檢驗F統計量值為13.812,顯著性水平的P值為0.034,按δ=0.05水平,模型通過了設定檢驗,即國內生產總值與居民養老保險總支出的線性關系明顯,所建立的回歸模型有統計學意義。(表9)如表9所示,給出了回歸模型中各項的偏回歸系數和變量顯著性檢驗T值,由此可根據假設公式與表中數據建立基于國家面板的關系方程:
Y=0.001X+48.451 (P值0.034<0.05)
但線性程度弱于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同時從方程中得出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提升,居民養老保險總支出也隨之上升的結論。
通過分析省級面板可知,除北京、上海、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甘肅、西藏等地外,大部分省市自治區的失業保險支出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并不呈線性回歸關系。
4、失業保險支出增長數據分析。失業保險支出指報告期內為保障失業人員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促進其再就業等支出的基金總額,主要包括失業救濟金、醫療費、死亡喪葬補助費、撫恤救濟費、轉業訓練費支出、失業保險經辦機構管理費、補助下級支出、上解上級支出、轉移支出和其他支出等。根據回歸分析結果所示,我國共有23個省市自治區的失業保險支出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具有線性回歸關系,這固有失業保險支出原則限制的原因,也有支出與結余比例失衡的緣故。
失業保險結余是指一定時期失業保險收入與其支出相抵后的差額。它包括本期結余和以前年度結余。如圖2所示,2010~2014年間,失業保險支出增加了191.4億元,同比增加了45%,而失業保險結余增加了2,701.7億元,是2010年的1.54倍。因此,可以看到失業保險結余偏高,導致了失業保險支出相對不足,影響了失業保險的覆蓋率與保險水平,同時失業保險保障范圍不足,保障期間過短也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圖2)
失業保險支出的主要面向人群是暫時或永久性失去工作機會的群體,當隨著經濟環境、人口遷移等因素的改善,部分暫失業人群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這也是影響失業保險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的一個因素。
三、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保險水平的建議
(一)繼續擴大社保覆蓋面。各大險種的覆蓋范圍要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等沒有工作或者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群體。
(二)提高社會保險的統籌層次。包括養老保險在內,將其他險種的統籌層次提升至市、縣一級。提高統籌層次,既有利于參保人員在不同地區的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也有利于統一調劑使用基金,全國范圍內發揮基金的共濟作用。
(三)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我國五項社會保險的費率合計為40%左右,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也降低了員工的當期收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會的消費能力。適當調低社會保險費率將有利于企業降低用工成本、擴大再生產規模和激發企業創造力,有利于員工增加當期收入、提升消費能力,進而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也可促進社會保險程度的提升。
(四)提高基金投資收益率。當前,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偏窄,投資收益率較低,既不能抵御通貨膨脹風險,也不能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下一步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應當根據各類保險基金的特點,逐步放開投資限制,拓寬投資渠道,實現基金保值增值。
(五)統籌兼顧各類群體的待遇水平。當前,城鎮職工與城鄉居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和企業職工之間的社保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導致各個群體之間的待遇水平有差距,下一步要繼續統籌考慮、兼顧平衡各類群體,提升社保制度的公平性。
主要參考文獻:
[1]呂曉聰.社會保障總支出與GDP相關關系研究[J].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9.9.
[2]董擁軍,邱長溶.我國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07.8.
[3]趙怡.我國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7.12.
[4]王秀蘭,張士輝.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居民消費與GDP的關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