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芳
【摘 要】乘法是求若干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乘法的意義是乘法知識結構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在解決“1+2+3+4+……+100”“89+90+91+88+92+99+81”類似加法問題中,是可以利用“乘法”來解決的。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從“乘法的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練習”“等差數列求和”三個不同階段逐步遞進,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經驗的積累。
【關鍵詞】 乘法的意義 思維經驗
乘法的意義是乘法知識結構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學生要解決“1+2+3+4+……+100”“89+90+91+88+92+99+81”類似加法問題的時候,如果積累了足夠多的乘法思維經驗,解決問題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有關“乘法的意義”的相關教學中讓學生經歷乘法的形成過程,體會乘法與加法之間的相互轉化,積累相關的思維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
一、在豐富的數學背景中建立模型
【片段1】乘法的初步認識
張奠宙教授認為:“廣義地講,數學中的各種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都可以叫作數學模型。”這就是說,乘法也是一種模型,等量組的聚焦模型(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學生首次接觸乘法概念時所形成的關于乘法模型的基本認識,這就需要激發學生對乘法模型的內在認知需求,親身經歷將思維材料抽象成乘法模型的創造過程。
人教版二上教材呈現了“游樂園”的主題背景,由三則同質材料引出了若干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加法模型,進而將加法模型轉化成乘法模型。素材是靜態的,結論是知之的,缺少了思維的辨析體驗,這就需要教師改變材料的呈現方式,使學生經歷乘法認識“符號化”的過程,引導學生在不斷反思中逐漸提升對意義的感悟層次,進而積累思維經驗。
1.情境:游樂園小火車(1節),數一數1節小火車上坐了多少個小朋友。
2.提問:3節這樣的小火車上能坐多少個小朋友?得出加法算式,明確表示“3個6”。
3.拓展:20節這樣的小火車能坐多少個小朋友?怎樣列式?當學生看到長長的算式時,自發提出“有沒有更簡便的寫法”,教師要求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20個6”。
4.建模:
(1)呈現學生創造的不規范模型:6+6+6+……; 6+6+……+6+6等。辨析,提出修改建議。
(2)呈現修改后的模型:。
20個
(3)呈現學生創造的簡潔模型:6☆20;……;6×20。由提出“6×20”的學生介紹乘號、乘法。
5.比較:
(1)根據游樂園的三幅主題圖分別列出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
(2)比較兩種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從上述的教學過程可以看到,學生具有“化繁為簡”的思維愿景,當他們面對相同加數個數較多的加法模型時,尋找一種簡潔的方式加以替代便成了驅動思維的任務,從不規范到規范,從煩瑣到簡潔,思維價值的逐漸提升伴隨了乘法模型的逐漸完善。“小火車”的思維材料讓學生首次感知了乘法的簡潔性,后續三則思維材料的比較,為學生揭示了加法、乘法兩種模型之間的關聯,即若干個相同加數相加,可以用相同的加數去乘個數,這就是等量組聚焦模型的本質。學生在經歷了上述“感知—完善—比較—抽象”的過程中,不僅初步感知了乘法的意義,而且在經歷抽象歸納的活動過程中積累了思維經驗。
二、在乘加的相互轉化中學會互譯
【片段2】乘法的意義練習
類似于“a+a+a+a=a×4”的形式,只是等量組聚焦模型中的基本類型,但是對于很多拓展類型進行感知,既能深化對原有加法模型的理解,學會乘法加法的互譯,積累相關的思維經驗。所以有必要在后續的練習中安排拓展類型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經歷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初步積累數學思維經驗。
1.算式“5+5+5+5”還可以改寫成怎樣的形式?
2.在算式后面添加上1個10,即“5+5+5+5+10”。
(1)用其他的方法把這道算式記錄下來。
(2)呈現學生的記錄形式:5×6,10×3,交流意義。
3.3+3+3+3+5能直接改成一道乘法算式嗎?為什么不行?
反饋:3×5+2或3×6-1用畫圖表示你的想法。
4.下面的算式中,有哪些算式能改寫成一道乘法算式?具體怎樣改?
3×2+3+3+3 3+4+5+6+7
上面的過程沒有依附于具體情境,通過思維材料中數據的個數、呈現方式的更改,讓學生在頭腦中進行判斷與推理,進而引導思維逐漸趨于理性。前面三則材料的呈現,使學生首次感知了“乘加”形式,完善了運算的知識結構,也使他們經歷了一次合情推理,即乘加算式是不能改寫成一步計算的乘法算式,這是一種合情的猜想,材料4承載著驗證與質疑的功效,幫助學生積累了更多的感性材料,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活動習慣,更在探究過程中留下了理性思維的痕跡,積累了理性思維的經驗。
三、在數列的求和運算中提升經驗
【片段3】等差數列求和片段
在加法模型中,有一類特殊的等差數列求和的模型,如1+2+3+……+n,這是小學階段較為常見的求和模式,該加法模型可以通過兩兩配對、移多補少的形式轉化成乘法的等量組聚焦模型。教材中并沒有專門編排此類模型的教學,但常以拓展練習的形式出現在作業中,可見其思維訓練的價值所在。筆者以為,可以借助數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此種加法模型與乘法模型的轉換,以進一步完善加法、乘法的認識結構,獲得新的思維體驗。
1.研究:一共用了多少個這樣的小正方形?
(1)結合圖形計算:1+2+3+4+5+6。
(2)反饋方法:
①首尾配對
②顛倒配對
(3)梳理對比: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歸納相同點:實質上是把求一串有規律的數的和的連加問題變為乘法。
2.練習:計算1+2+3+4+5+6+7(在前兩種方法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移多補少”的方法)。
3.應用:
(1)下面三道計算題是不是也像剛才兩題那樣有規律?運用規律計算下面各題。
①4+5+6+7+8+9+10+11
②3+6+9+12+15+18+21+24+27
③1+2+3+……+17+18+19
小結:具體用的方法需要根據不同的題目特點靈活選擇運用。
(2)有一堆圓木,擺成下圖形狀,該怎樣計算圓木的根數?
要求這堆圓木一共多少根,就是求3+4+5+6+…+11+12是多少。
3+4+5+6+…+11+12=(3+12)×10÷2=15×5=75(根)
在上述教學中,注重了思維過程的展開。首先通過觀察、比較,學生初步發現了算式中數據的排列規律,結合圖形掌握了處理數據的方法,積累了觀察活動的經驗;然后通過增加數據個數的方式,認識了“移多補少”這樣的更為一般化的處理方法;接著通過一系列相同規律算式的運用,順利地完成了兩種模型的對接。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活動由“點”到“面”,通過對兩道算式運算規律的不完全歸納,進而推廣到對一類算式運算規律的概括歸納,學生經歷了完整的“演繹—歸納”的推理過程,這種思維層面經驗的積淀,將為學生在后續學習中研究有關數的運算規律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數學思維經驗的生長,需要教師設計豐富的思維心智操作活動,把活動的思維起點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在經歷心智操作提升經驗的同時,讓思維經驗保留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鑒于思維經驗內隱的特點,可以將外顯的生活經驗數學化,讓學生經歷將生活原型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推廣應用的全過程;要重視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學生在思辨中進一步提升問題意識與探究意識,以促進思維經驗的有效積累。
(浙江省湖州市湖師附小教育集團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