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李瑛
【摘 要】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師的灌輸中就會的,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是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從低年級抓起,從每節課抓起,把握各種訓練時機,加強語言文字運用性訓練,才能改變目前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現象,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好語文。
【關 鍵 詞】 語言文字;教學效率;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從中不難看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衡量學生是否掌握語言工具性的標志之一。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以閱讀分析和課文理解為重心,忽視了語言的積累與運用。當今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現狀令人堪憂,別字錯字、成語誤用、標點亂點、修辭亂用、語無倫次、層次紊亂、病句連篇等等現象嚴重。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重點,而不應只停留在字詞句段的理解層面。在此,談談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諸位共勉。
一、引導學生吟誦經典詩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自幼讀書,日記數千言。”歐陽修“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十歲寫詩文。”一代宗師正因為“日誦千言”,才有了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才有了驚人的記憶力、領悟力和創造力。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跟他所背誦內容、數量、質量成正比。背誦既有知識的積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始終沒有對之予以足夠重視。背誦就將指定背誦的內容,只是課后規定時間死記硬背,至于課文中一些寫得好而未指定背誦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顧”。因此學生背誦吃力,記憶力越來越差,作文時找不到話說,更不用說生動了。沒有積累,怎么運用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重視每一篇課文(包括閱讀的文章),對課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并指導學生及時背誦下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又能把詞語、句式、謀篇布局、修辭手法等及時儲存下來,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達就能得心應手。為此,我將九十首必背古詩詞按其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和難易程度劃分一下,制訂出低、中、高三個學段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目標。并研究如何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專題性學習活動,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這九十首古詩詞的興趣,并順利達成欣賞和吟誦各自學段古詩詞的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吟誦古詩文,或現代詩文,本著以教材為主的原則開展活動,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把知識面拓展到課外,對有一定自學能力的學生鼓勵他們吟誦精選古詩72首、《論語》《千字文》《大學》等名篇佳作,了解古代文學家的思想內涵。
二、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其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朗讀能力的訓練是一項長期的主要任務。為了打好基礎,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得從低年級抓起。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教給必要的朗讀方法,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增強學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獲得言表意達的效果。
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的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句式。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漓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聲有色了。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另外還應加強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學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閱讀能力,豐富語言積累,增加知識儲備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與學生閱讀的興趣、方法及閱讀量緊密聯系。因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向40分鐘要效益,抓住課堂教學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配套的語文讀本就是一份很不錯的材料,晨讀課上可以找幾篇精美的文章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品味其中的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懷。
三、加強課堂語言文字訓練
課文中的詞語,學生學習后如果不能加以運用,那些詞語仍然只是一種語言符號,沒有實現其語用的價值。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多種渠道,找到課文中的讀寫結合點,讓學生有機會對學過的語言文字及時進行運用。
如在教學第一冊《雪地里的小畫家》的第4句時,我問“這些小畫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畫畫,為什么畫出的畫不一樣呢?”要求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為小雞腳印像竹葉,所以小雞畫竹葉。學生也用同樣的句式說小鴨、小狗、小馬畫的畫,多數同學能用這個句式回答。有時提問中出現了有“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有些學生就能運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不簡單的。
四、重視口語交際課
利用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內容,開展有序和有趣的交流。在交談中,教師和孩子易于進行感情交流,關系可更加親密,小學生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訴老師。這不論對他們發展語言能力,還是形成對事物的正確態度都有積極作用。在組織孩子集體學習時,更要注意啟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應注意給每位孩子“說”的機會。學生學習語言是靠“聽”和聽后的模仿“說”。因此,我們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說”的環境,讓孩子練習“說”,學習“說”,在說中學說。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在老師的灌輸中就會的,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從低年級抓起,從每節課抓起,把握各種訓練時機,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性訓練,才能改變目前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現象,使學生在課堂中學好語文。
【參考文獻】
[1] 江斌. 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策略芻議[J]. 教師,2016(21).
[2] 熊瑛. 如何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J]. 華夏教師,2016(3).
[3] 盧結玲. 關注語言文字運用 提升語文核心素養[J]. 語文天地,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