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
[摘要]目前,我國關術專業開設的課程有國畫、油畫、素描、版畫、色彩等其他畫種,中西方的技法都有。雖然中西方美術在繪畫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是由于社會背景、文化習慣以及審關觀念等不同,使中西方在繪畫觀點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繪畫專業的學生對中西方繪畫觀點的差異沒有充足的認識,對中西方繪畫的本質沒有足夠的掌握,繪畫思維的轉換比較遲緩。另外,西方的現代藝術文化不斷進入我國,繪畫專業的學生只是一味地追求個性而忽視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從而導致學生對繪畫專業知識的掌握只是停留在材料性能和技法上。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在結合民族繪畫的基礎上進行中國畫的教學,分析中華民族傳統繪畫的特點,從而提高繪畫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淺析;民族繪畫;國畫;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1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5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前言
近幾年來,在中國畫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例如一部分學生在思想上盲目追求西方的藝術個性而摒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使得創作出來的國畫作品不能傳神地表現現實生活。除此之外,外國友人在考察觀賞了我們的國畫之后,認為我國的國畫西方文化氣息太過嚴重,缺乏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所以在民族繪畫和國畫教學中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傳神”的內在美
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下,造就了中國繪畫獨特的民族畫風。如今,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繪畫,通過與西方繪畫進行對比,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中國畫的特色之一是“傳神”,同時,“傳神”也是審視民族繪畫的一種標準。中西方繪畫不僅在審美觀念和審美儀式上不同,而且在進行繪畫創作時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也不同。中國繪畫要求的是人與自然能夠合二為一,大多強調作者人格、品質和性情的體現,因此在中國畫的繪畫過程中,重視“以形寫神”,爭取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另外,中國的繪畫者注重對人生的領悟而忽視對客觀世界的探究,所以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往往是依靠直覺,所以,在中國繪畫中,“意象”體現也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意象”是以客觀物象為基礎的,但是在實際繪畫過程中,繪畫者需要掙脫客觀物象的束縛,盡可能地去體現事物本身的特征,進一步的探求畫中的意境。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要加強對低年級學生的寫實訓練。指導學生在寫實的過程中注意寫意,并且引導學生在繪畫過程中的情感逐漸向“傳神”靠攏。由于受西方繪畫的影響,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對事物進行外在的臨摹,追求西方藝術的個性,一味地追求完整的畫面而做不到面面俱到,忽視了對中華民族本身具有的傳統特色文化的體現,所以創作出來的繪畫作品有失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缺乏中華文化的內涵,對中國畫的進一步發展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在進行國畫創作時,學生自身不去體會事物本身的內涵,由于受到客觀物象的約束而無法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表達,也沒有結合民族繪畫進行創作,所以創作出來的國畫作品就缺乏內在的意境,中國畫所特有的民族內涵也不能很好地被體現出來。
二、“以形寫神”的內在美
“以形寫神”也是中國繪畫的特色之一,也是進行繪畫創作的基本要求。例如東晉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他在創作人物畫時非常重視人物的“神”,經常在畫完一幅畫時很長一段時間不畫眼睛。所以,一副優秀的繪畫作品不在于對事物的外形臨摹的有多像,關鍵在于能否以形寫神。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形似不重要,形只是一種描繪事物本身的一種方式,最終目的是通過形似達到傳神的目的,實現表現事物內在精神的效果。
在中西方的繪畫中都講究“以形傳神”,但是“神”在中西方繪畫中的定義不一樣。西方繪畫更加注重的是形似,把形似作為一幅作品的評價標準,將“神”貫穿在形似中;中國繪畫中的“神”,既包括事物的內涵,也包括創作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對學生的寫實造型能力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之后,要引領學生在實際的繪畫過程中由寫實向“傳神”遞進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引導并鼓勵學生在繪畫創作時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嘗試,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民族繪畫和國畫教學中培養學生“以形寫神”的能力也是繪畫教學的目標之一。
三、“意境”的自然美
在民族繪畫和國畫的教學中,教師僅僅培養學生在繪畫中的“形”和“神”是遠遠不夠的,為了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的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且體現在他們的繪畫中,對學生進行“意境”的培養也是十分關鍵的。“意境”來源在于自然,繪畫作者不同的自然觀在繪畫中會體現著不同的“意境”,不同“意境”體現著不同繪畫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國人崇尚的是“人物合一”,而西方人則認為人和物是相對立的,他們之間存在的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系。在民族繪畫和國畫中,雖然人與自然之間是親密無間的,但是在繪畫創作過程中,自然扮演的是“載體”的角色,作者只是借助自然來表達自己的內在精神和內在情感。石濤傳中的“山之拱揖也以禮,山之行徐也以和……”在意境中將自然人物化了。
在民族繪畫和國畫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在繪畫過程中的“意境”,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文化修養和思想品質等其他素質的培養。雖然意境是存在于大自然客觀世界中的,但同時它也能真實反應繪畫作者內心的真實世界,一副優秀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能夠體現繪畫作者內心的真情實感,使觀賞者產生共鳴。如果繪畫作者的文化修養和思想品質達不到一定的水平,那么創作出來的繪畫作品也不會有較高的內涵,就更不可能在國畫中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被譽為美術界“一代宗師”的著名畫家黃賓虹老先生,一生讀書萬卷,鉆研學習筆墨,精通詩文,對中國畫有深刻的研究。
在民族繪畫和國畫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素質的培養,引導并鼓勵學生在學好理論課的基礎的上進行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不定期的組織學生考察觀摩古今中外各大畫家的作品,參加藝術實踐等活動,學習借鑒其他畫家的繪畫經驗,然后結合自己的繪畫風格,爭取形成一種適合自己的獨特的繪畫風格。
四、“筆墨”的形式美
在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下,筆墨也是民族繪畫和國畫中的一種特色形式。在民族繪畫和國畫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傳統繪畫技法和具備民族文化的觀念,還要在筆墨形式方面有所造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繪畫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使用毛筆和墨色的訓練,鼓勵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多加練習,珍惜每次實踐的機會,在練習和實踐中不斷探索,爭取找到適合自己繪畫風格的筆墨技巧,為自己日后創作出更加優異的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結
中國畫的主要三個特征是意境、傳神和筆墨,三者結合在一起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的完美體現,使學生的審美要求得到提高,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將民族繪畫與國畫教學相結合,注重學生對這三要素的合理運用,從而爭取進一步提高我國繪畫的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