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紡織業是無數偉大城市的起點。棉紡織業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起點,直到今天,發達國家將紡織工業中勞動密集環節轉移至發展中國家,本土依然保留著功能性纖維研發、品牌、設計等高附加值環節。
衣食住行,“衣”字第一。青島建置初期,紡紗、織布、印染均以手工作坊為主,且具一定規模。1902年,德商在青島滄口地區占地350余畝,設立了“德華巢絲廠”,創建了青島近代最早的紡織企業。
此后,列強紛紛在青島開設工廠,民族紡織業也在夾縫中艱難求生。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青島480余個私營紡織業主走上了公私合營的道路,那時青島生產的細布、平布、印染布就開始打入國際市場。到上世紀80年代,青島紡織工業系統內有企業92家,出口產值達6億元,是當之無愧的“母親工業”
。
傳統行業玩轉“互聯網+”
紡織業是青島第一個經歷了“產能過剩”局面的產業,青島紡織與全國紡織遭遇了同樣的挑戰,經歷了壓錠、重組和漫長的陣痛。不管經歷何種曲折,紡織業一直是青島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2015年,青島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549家,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286.6億元,同比增長8.3%;完成出口交貨值265.7億元,同比增長2.5%。經濟下行期,紡織業無疑成為經濟運行的“穩定器”,其體量大,吸引就業多,增速不會突然躍進,但也不會斷崖式下滑。城市發展在眾多高新技術產業里眾里尋他,驀然回首,紡織工業就一直支撐在那里,不喜不悲。
“圍繞消費升級需求,實施品牌帶動、創新驅動和內需拉動,加快實施‘互聯網+新常態下智能化改造,全市服裝企業克服成本上漲、外需低迷等不利因素,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青島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傳統產業怎么玩“互聯網+”?青島一些善于思考的企業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從2003年開始,紅領集團用了十多年的時間,以3000人的工廠作為試驗室,對傳統制造業升級進行探索,已經形成完整的個性化產品大規模工業化定制模式,行成了互聯網工業的獨特價值觀,實現了大數據互聯網思維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2015年,紅領“酷特智能C2M商業模式”正式面世。酷特智能是青島紅領集團旗下的個性化定制平臺,其戰略品牌“魔幻工廠”已經投入運營,“魔幻工廠”搭建了一個實現用戶在線自主設計、實時下單,個體直接面向制造商的C2M個性化定制平臺,基于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體系,實現了“一人一版,一衣一款”的設計與裁剪,且生產周期只有7天。
酷特智能是國家工信部確定的兩化融合標桿企業,也是服裝行業唯一入榜的2015全國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正因此,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對酷特智能青睞有加,復星旗下專注于產業投資、并購整合的子公司復星瑞哲,完成了對青島紅領集團旗下個性化定制平臺酷特智能的戰略投資。
3D打印?這個可以有
青島一家生產高端假發的企業,用新技術將自己所屬的行業小小的“顛覆”了一把。中國消費者很少佩戴假發,然而在歐美,假發是個規模不大但利潤可觀的產業,高檔假發的售價接近一萬美元。
青島一家制作假發的企業把3D打印應用于假發制作,效果出人意料。按照傳統做法,高檔假發需要在大洋彼岸測量客人頭圍等尺寸,把尺寸發給制作方,因為這種手工制作的假發價格高昂,需要先制作出一頂試戴假發,客戶提出修改意見后反饋,再制作正式假發,這個過程需要一個月時間甚至更久。
假發到手時新娘的婚禮已經結束了,老人沒有等到假發就已離世,這樣哭笑不得的事情也發生過。這家企業把3D打印技術引入假發生產,精準測量客人頭顱形狀,精確生產,大大縮短了交期。
假發與時裝一樣,流行趨勢風起云涌,出現庫存則很難消化。南方一些知名品牌因為在市場變化中慢了半拍,如今陷入被動。與紅領集團的“魔幻工廠”一樣,這家企業也是基于對行業的深刻理解,用信息化和新技術改寫了行業倫理,成為傳統行業中的高科技企業。
在青島的十個千億級產業鏈中,紡織工業是配套最完善的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青島紡織形成了針織、棉紡、印染、服裝、鞋帽、化纖、紡機等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形成針織服裝、紡機、鞋帽三大特色產業,培育了即墨中國針織名城、即墨藍村中國制鞋基地、膠南王臺中國紡機名鎮、膠州李哥莊中國制帽之鄉等一批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
其中,即墨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區被工信部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是全國針織行業龍頭企業即發集團所在地,萊西服裝產業集聚區成長為青島市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青島有即發、紅領等6家企業入選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最具競爭力500強。
新版“上青天”
服裝產業是民營企業最為集中的領域,多種所有制并存,從業者來自全國各地,金融危機以來,這個行業的靈活、頑強和創新能力令人贊嘆。青島一家規模不是很大的企業曾經為多位國家元首定制過西裝,有的企業為明星們的孩子上《爸爸去哪兒》生產系列童裝,有的企業生產出了“蛟龍”號上使用的繩索,有些企業生產的纖維無法被模仿,有些企業的單項產品始終穩坐全國第一寶座,還有些企業正在探索目前最高大上的可穿戴智能終端設備。
紡織服裝業是青島工業的“黃埔軍校”,各行各業都滲透著紡織出身的優秀人才。無形中,這個產業也塑造著青島的城市氣質,時尚輕快中見穩健堅韌。由于極強的外向性,人民幣升值和金融危機對這個行業沖擊最強,然而轉型與升級在這個產業中也最見成效。
2015年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的“死年”,“風口論”終于平淡下來。“互聯網+”并不能化腐朽為神奇,除非這個產業已經具備了神奇的因子。青島懂紡織、愛紡織,很少講什么風口、什么超越,是穩健地助跑,讓這個龐大的產業平穩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