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參加一個會議,研究下派考核組事宜。主持會議的領導開場時先說,此次會議請大家集思廣益,探討一下是否繼續下派考核組?當時,每年由上面組織考核組對基層進行年度考核,基層疲于應付,考核的內容多為形式主義,實際效果很差,要求改進的呼聲很高。這種狀況從領導到一般工作人員都心知肚明,私下議論時都認為應該實事求是,少給基層添麻煩,少搞那些華而不實的檢查評比。然而,會上大家都彼此相望,沉默不語。領導見狀一副輕松的模樣說,既然大家沒什么異議,今年還繼續吧。話音剛落,一位年輕的處長開了口,他把聽到的反映,周圍人的議論,以及現實中存在的弊端一一做了匯報,并做了分析。最后誠懇地提議,改進現行的一年一考核,變一個任期一考核,并取消那些空洞、無實際意義的考核項目。這個建議說出了許多在座人的心里話,紛紛點頭表示認同。但領導的臉色卻變得難看起來。一些本來想借著這位處長話題談點自己意見的人見此狀,話到嘴邊趕快咽了下去。
領導皺著眉頭打斷了處長的話,把考核的意義上升到與上級保持一致的高度,再三進行強調,斷然否定了處長那些不同看法,并扣上了政治上“糊涂”的大帽子。領導的態度,讓參會者幡然夢醒,也悟出了其中的貓膩:原來領導早就決定繼續下派考核組,所謂征求意見不過是表面的民主而已。
后來的實踐證明,那種不切合實際的考核,勞民傷財,怨聲四起,最終被取消。但是折騰的那些年造成的損失卻無法挽回了。
那位處長說了真話,但當時不但沒得到預期的回應、支持,相反換來的是一片噤聲,事后很是郁悶了一陣子。實際參會的人心里都明白,處長說得對,有理。然而無人或者說沒有勇氣站出來響應。假若當時絕大多數的人能把自己的想法態度亮出來,相信那位武斷的領導也要三思而后行。畢竟眾怒難犯。遺憾的是,這只能是假設。
講真話,直言,是件挺難的事,但又是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堅持信念的必備要求,還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襟懷坦白,光明磊落,一心為公的基本標準。講真話會讓有些人難受,直言會得罪人。發表不同意見,跟領導唱反調的結局人所共知。所以許多人寧可良心上受到譴責,也不愿冒風險走鋼絲。于是在是非面前莫衷一是,問題面前視而不見,矛盾面前躲躲閃閃的人便多了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問題沒人提醒,大問題無人批評,以致釀成大錯,正所謂“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所謂“諾諾”,就是惟命是從,看上頭臉色行事,不敢直言,不講真.活,有時還口是心非,陰陽兩面人,委曲求全。所謂“諤諤”,是講良心話,說公道言,表里如一,不畏權貴,忠言逆耳,敢于犧牲。
諾諾之人多了,對黨的事業必定有重大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對個人而言也是一種災難。許多領導干部一言九鼎,說一不二,單位里無不唯其馬首是瞻,表面上看是“眾望所歸”,實際蘊藏著走向歧途的危機。有了錯誤無人提醒,有了缺點無人批評,有了失誤無人規勸,長此下去,積少成多,豈能不陷入違紀違法的泥濘?從這個角度分析,諾諾者是隱形的誤人之淵,害人之禍。盡管不是明火執仗,但其起到的作用,無疑是軟刀子殺人,可怕
諤諤之士多了是黨和國家、集體和個人之福。敢說話,說真話歷來是事業盛衰、個人進退的警鐘。人不斷前行,虛心不可缺失。虛心靠的是能及時聽到批評、諍言,從而端正心態,修訂方向。三人行必有我師,敢于說實話才可稱之為“良師益友”。黨的事業也是如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中國共產黨寬廣的胸懷,是不斷壯大的基礎。諤諤之士雖有時不被理解,甚至被冷落蒙冤,但真理有時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歷史終究會有公正的答案。從這個意義上看,諤諤之士是密友摯朋,無私無畏。
我們需要更多的諤諤之士,于公于私皆如此。良藥苦口利于病,如果哪天諤諤之士消失了,我們本來健康的肌體或許就無法醫治了。這絕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