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香
這是50年前最初的起步。1965年,一粒種子栽下。鎮江城東,紅星大隊的一間大隊用房里,一個單班復式教學的小學耕讀班成立了。
50年來,教址三遷,從一間教室變成四間教室,終至東晉古城遺址“晉陵城”側,新建校園;50年來,從一位民辦教師嘔心瀝血,到公辦教師增派,如今教職工隊伍近百;50年來,從耕讀班成長為紅星小學,至潤州實驗小學,終成今日之京口實小。
這是50年后又一次起步。歷史匯成年輪,年輪凝聚精神。融入血脈的“和美”校訓已然清晰,召喚夢想的和美人生再次起航。
一、 行于和而達于美
遠在20世紀60年代,解決農村初等教育盲區是中國鄉村首要的文化任務。紅星大隊的耕讀班上,曾經的民辦教師走進唯一的教室,面對的是從田邊地頭走來的社員,施教的是有大有小的學生。復式教學,他必須做到井然有序,和而不同。
那是20世紀80年代的初期,鎮江城的東面,曾經的農村建起了大片城市居民小區,耕讀班也已成長為紅星小學。這時候的老師們,面對的是城里的孩子、農村的娃,同在一所學校求知進學,尊重差異,他們必須做到齊學并進,和而不同。
還是20世紀80年代的中期,教育體制改革正當其時,紅星小學發展為潤州實小。時任校領導們,面對的是民辦、公辦教師齊聚,老學校理念猶存,新師范教風初起。兼容并蓄,他們必須做到優教樂群,和而不同。
于是,一路走來,雖然并未正式提起,因為不同而求和,卻又因和而存不同,實踐中,和的精神、和的理念,包括做和和美美一家人的愿望,就這么成為所有實小人一種樸實的工作愿望、生活愿景,在一年年時間流逝,在一代代教師接力中,生根、萌芽、生長、壯大。
于是,踐行于和,終達于美。在這所小學校的一步步成長中,歷史的軌跡上,和與美慢慢浮現。
(一) 今日的京口實小,和于校,美在白墻黛瓦、紅窗綠廊
20世紀60年代,學校遷址新建;80年代,校舍改建;至2012年,學校校安工程全面竣工。這已不是一所普通的小學校園,而是融入各類文化因子,蘊含豐厚教育意義的一道風景。
走進校園,白墻黛瓦,紅窗綠廊,環境優美,“一廊、二館,三場”,讓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通往教學區的主走廊是“一廊”,是學生們展示才藝的天堂。學生參加名段表演獲獎劇照、豐富多彩的書畫、剪紙、小制作……一幅幅作品閃耀著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一幅幅圖片勾起了學生記憶深處洋溢的快樂體驗!東樓梯讀書墻,中樓梯習慣墻,西樓梯科技墻,清新淡雅的手繪畫和句句警示自勉的名言名句,時時凈化學生的心靈。
京劇館和藝體館是“二館”。“唱演品做校園展技,生旦凈丑人才輩出”,京劇館內古色古香,小型舞臺設計別致,現代化電子觸摸屏可以了解京劇相關知識。這里可以容納百號人,是學校開展京劇特色活動、展示孩子才藝的重要場所。“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撒滿孩子們與教練辛勤的汗水的藝術體操館,面積達五百平方米,是一個可以承辦省比賽的標準場館。在這里,學校的孩子們以堅強的意志在藝術體操的路上一路拼搏,一路前行。
文化廣場、運動廣場和休閑廣場是“三場”。文化廣場中,一面大鼓有“和美”校訓,四面小鼓是“求真、向善、修能、盡美”和美娃娃形象。運動廣場上,標著數字的磚塊下面珍藏著歷屆畢業學生的留言。休閑廣場內,三棵楊樹象征友誼、文明的傳遞,代表進取、樂觀、合作的精神。在這里,或對話、辯論、演講、聯歡或安置棋社,布置書畫,擺放琴凳,栽花養魚。
(二) 今日的京口實小,和于人,美在凝心聚力、強師鑄魂
在學校,能影響發展的靈魂就是學校的每一位教師。海納百川是教師隊伍發展軌跡,兼容并蓄是學校管理日常主張。這是歷史的必然,亦是理念的彰顯。
兼容并蓄因為和而不同。卷入式管理讓不同的教師共同參與到管理中來,發揮所長,為達成共同的價值目標努力,正所謂傾聽不同以求大同。分層發展打造教師成長模式。網上讀書PK、讀書沙龍會滋養教師靈魂定神,青藍工程、希望工程、名師工程引導教師發展方向,“6+1”培養推動教師健康可持續地發展。還有“走十進百”開放式教師培訓,名校參觀,留下一個個學習反思的身影;專家講學,零距離的名師接觸一次次開闊教師們的視野。
個性成長源于和而不同。教師的課堂實踐,有和美課堂校本化模式建構研討論壇,自己有思辨,專家有引導。教師課前備課,是教研組級“資源化+個性化”模式,共創、共研、共進,卻形成個性化教案、個性化教學。于是,平凡的每一節課,都如鮮花般爛漫,大家不同,自成風景。
如今,以“愛心、陽光、書香、智慧”為主要特征的和美教師團隊已成為學校持續發展的精神脊梁。學校師德師風測評滿意率95%;受到校、區、市以上表彰優秀教師的占90%。教師每學年度精讀16本書,教師論文發表獲獎層次、篇數連連攀升;教師立項課題和研究專題占100%;本科學歷提升至75%;市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提升至33%。
(三) 今日的京口實小,和于本,美在快樂成長、育才培英
學生的發展是學校存在的根本。學校的本,就在于一批批孩子來這里學習成長。而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孩子也都需要同樣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是教育之本。
于是,有了以國家課程為基礎構建八大類課程體系,重視學生差異,尊重個性選擇,卻又以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與創造,各層次的學生潛力才能得以發展,素養得以提高,實踐鍛煉的意識與機會得以保證為核心,因材施教,整合協同,方能和諧發展,成人之美。
于是,有了課程德育五大領域專題,引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生成;京劇資源融入學科,促進學生學科知識拓展;校本特色必修課程,豐盈學生人生色彩;社團超市選修課程,給予學生多樣化的選擇,個性化的發展以及自主式體驗;陽光體育活動課程,讓學生樹立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知識面,擴大眼界;京劇、藝術體操、機器人三大傳統特色精品課程,更讓孩子們在各類競賽活動中頻頻蟾宮折桂,成為區域內耀眼的小明星。
于是,有了和娃、美娃教育形象大使與“和美娃娃崗位認領”等自我評價系列活動,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的機會;有了每位學生頒發的《京劇娃素質教育儲蓄卡》,取代了歷來的學期學習成績單,既讓他們張揚個性,百花齊放,也引導他們學會發現同伴的美德,學會為他人喝彩;更有了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京劇娃新德育”特色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經典詩詞朗誦活動,抒情也緬懷,要教孩子們做有道德之人;小橘燈志愿者活動,播撒愛的光芒,更點亮學生們心靈的美好;廣場法制節有“法制陽光、快樂成長”,還有“運動健康、超越自我”的體育節;“科海遨游、奇思妙想”的科技節,“濃濃書香、溢滿校園”的書香節……孩子們的花山歲月,總是快樂飛揚。
二、 行于美而至于和
雖有歷史的必然,總是在懵懂中踐行,卻因一時的際遇,探索時逐漸清晰。50年間,始終追尋“和諧而大美”的教育理想,憧憬自身和諧、人際和睦的教育境界,探索在人性本質的教育征途,努力將目光從僵硬的績效和分數轉移至精神層面的發展、人格素養的提升。50年間,京口實小辦學的“和美”理念,由懵懂到清晰,“和美人生”的起步由模糊到堅實。而這個際遇,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
(一) 萌芽,傳統京劇美頭角嶄露
20世紀90年代初,特長教育大行其道。與眾多學校紛紛開設興趣班一樣,京口實小選擇了傳統藝術,開啟了京劇進校園的第一頁。一時間,人們提起京口實小,便想起一群群咿咿呀呀、穿戲服、唱京劇的孩子們。專業導師手把手教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后,終于好戲連臺,新人輩出。從1993年榮獲省首屆中小學生戲曲表演個人一等獎開始,全國推新人大賽總決賽優秀獎、省新苗杯獎、省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金獎……京口實小的孩子們在國家級、省級大賽中頻頻蟾宮折桂,京口實小的“少兒京劇”也成為聲名遠揚的特色項目。中央電視臺“金螺號”節目來了,全面展示學校富有特色的京劇文化建設成果,鞠萍姐姐也和同學們快樂合影。央視11頻道來了,走進校園,只為拍攝7集校園京劇專題節目《快樂戲園》。在京劇進校園20周年研討活動中,精彩的學生表演、精美的京劇作品、精湛的京劇綜合實踐活動課,京口實小呈現出的京劇美,受到了與會省市領導的一致好評。
就這么漸漸的,京劇的腔兒、京劇的韻兒、京劇的味兒,連同京劇所代表的傳統藝術的美,深深地滲入京口實小人的骨髓,一點一滴地印刻在師生的心中,也奠定了日后學校文化形成的厚實基礎——與美同行。
(二) 突破,藝術之美漸成學校特色
美不只是表演,更富有最深刻的內涵。
將京劇美再升華。新世紀初,站在文化建設和課程開發的高度,京口實小重新審視京劇藝術特色,本著活動性、科學性、整合性、普及性四個原則啟動這一校本資源,申報并完成了題為《京劇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國家級課題研究項目,實現了京劇藝術教學的全校普及。為整合京劇教育的內涵和要素,學校更進一步提煉并概括出與素質教育相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將一個興趣班、特長班的引導,演繹成為有目標、有體系、有規劃的校本教育。
音樂課上“唱一唱”,感受京劇的京腔京調;體育課上“動一動”,體會京劇的一招一式;語文、品社課上“品一品”,體會京劇的文化與教育底蘊;美術課上“做一做”,“玩創”中領略京劇的視覺之美;品德課上“研一研”,探究中感悟京劇的內涵價值……漸漸的,課堂靈動了,學科聯動了,孩子活躍了,師生親近了……“唱、演、品、做、研”,京劇課程催生出京口實小素質教育之花。
美不只是一類,更應是全方位的輻射。
從京劇美走出來。還是新世紀初,融音樂、舞蹈、體育為一體的藝術體操走進校園,為學校的藝術之美再添色彩。先是體操隊的風采,一批一批的孩子在激越的旋律中舞動著童年的夢想,十六屆省運會初登場,即是團體第三,十七屆省運會再拼搏,更迎回冠軍金獎,此后,又多次在國家、省、市比賽中取得驕人的好成績。在愈來愈廣泛的藝術熏陶下,學校的舞蹈、聲樂教學也蒸蒸日上,多個學生節目獲得省市大獎,其中,《快樂的小裁判》是省文藝會演一等獎,《奧運之夢》獲市文藝會演一等獎。終于,全校學生有了一門新的課程——培育優雅氣質、形美神足的形體課。純粹的藝術之美,在漸成學校特色同時,也融進了學生成長、素質培養的進程。與美同行時,也就有了更多和的意涵。
(三) 融合,美的教育助力教育之美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包容力、衍生力和創造力。在藝術之美的教學和體驗中,京口實小越來越深刻地理解到這一點,更逐步從實踐美的教育衍生中打造教育之美。
2006年,通過對校園全方位工作的宏觀審視和微觀梳理,學校正式著手打造融“管理文化、環境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課堂文化”為一體的學校文化,第一次將“藝術”提升到新的理解、新的高度,實現由藝術教育向教育藝術轉型。
管理文化,體現人性、尊重、分享、平等原則,達到無為而治、教育無痕;環境文化,提升景物品位,形美意深,精致實用,蘊藏文化意蘊和教育內涵;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尊重個性,倡導人人精彩,重視人的塑造;課堂文化,強調以藝術的視角設計、以藝術的方式呈現;以藝術的眼光評價;以藝術的言語溝通。
而這樣的教育之美,更催生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和。這“和”是濃濃藝術氛圍中,科技之花亦能綻放。2010年起,每年省市各級科技競賽的領獎臺上,無論是車模競速賽、智力競技賽,還是科普文藝作品賽,京口實小從不缺席。機器人更躋身學校精品特色課程;這“和”是師道尊嚴下,創一個學生自主教育、群體自主管理的平臺。“雛鷹管委會”中,孩子們說“我能行”,就是讓不同的學生更好地自主發展,讓不同的素質得到融合。
(四) 凝練,和美校訓水到渠成
50年的歷史積淀,一次次朦朧實踐,一回回銳意突破,一個理念慢慢明朗,破繭而出。歷史的發展,社會的繁雜,個人的獨立,這是向往和、實踐和;一曲曲吟唱,一筆筆勾畫,一次次起舞,這是走近美、體驗美。藝術,美中孕和,生命,因和而美。
于是,一切就這么逐漸清晰了。循著“和美人生從這里起步”這一堅實的教育理念和“和美”校訓,以“和而不同,大美無言”的校風,精心且默默地打磨一所家長滿意、學生向往的高品位學校;以“兼收并蓄,優教樂群”的教風,打造敬業樂群的和美教師團隊;以“廣學博覽,融會貫通”的學風,培養“自主管理,快樂體驗”的和美學生。
于是,成績就這么自然到來了。今日的京口實小,先后獲得全國十大優秀校園網站、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法制先進學校、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江蘇省素質教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優秀少先隊集體、江蘇省科學教育特色先進學校、江蘇省體育項目傳統學校、江蘇省小學英語教材實驗基地、鎮江市模范學校……
三、 結語
或因“行于和而達于美”,卻又“行于美而至于和”,50年的歷程,50年的不懈奮斗,和與美就這么一絲絲浸溢在校園,浸溢于師生。和之魂,在探索中慢慢清晰,在美的體驗里又一次次凝聚;美之用,在效果里漸漸彰顯,在行的實踐中更一次次升華。
這是京口實小50年的歷程,亦是這所小學校50年的探索。他們如此走來,還將如此堅持,繼續地走下去。
曾經,和美人生在這里起步,
而今,和美人生再一次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