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亮+吳葉萍
【摘 要】青春期的學生,人生觀、世界觀正在逐漸形成,他們都有鮮明的特點,因此在處理學生問題上,教師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因材施教,找準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關鍵詞】學生心理特點 因勢利導 管理策略
筆者在閑暇期間讀到一篇文章《石頭的紋路》,文中提到作者去鄉下看外公,順便散心。作者的外公是村里有名的石匠,外公叫作者幫他敲開一塊石頭。作者想敲開石頭還不簡單,就掄起錘子重重地敲了下去。霎時間石渣亂飛,但是石頭沒有一絲裂開的跡象。他又狠命地掄起錘子砸了好幾下,石頭依然沒有裂開。外公在一旁笑了,他接過錘子,圍著那塊石頭轉了幾圈,仔細端詳了一番,然后舉起大錘重重地砸了下去,一錘,兩錘,三錘……在作者外公不緊不慢的敲擊下,那塊大石頭竟然被一分為四。隨后作者外公笑著說:“每塊石頭都有它的紋路,如果只是一味亂砸,即使蠻力十足,也不一定能敲開,而如果找準它的紋路,沿著紋路堅持不懈地使勁砸,就一定可以砸開!”看到此處,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回想平時班主任工作有時也是力不從心,處理學生問題時也會出現“出力不討好”的局面,其實是自己沒有找到處理問題的合適方法。其實我們的班主任工作特別是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跟“砸石頭”似的,是有跡可循的,只要找準它的“紋路”,找到班主任工作的規律,那么我們的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強調“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筆者認為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初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間,這一階段稱為心理斷乳期、青春期、少年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矛盾性和過渡性是該時期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最根本特點。此階段的學生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生理上的成熟。他們正處于人生的第二個生長高峰。一是身高與體重的成長尤為突出。此階段的少男少女的成長可謂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二是青春期少年學生性發育進一步凸顯。
2. 心理上的叛逆。一是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心理學認為青春期是少年們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進入青春期,生理發育的加速和性發育走向成熟,使他們感到不適應,出現不平衡的感受及種種矛盾和困惑。面對這些矛盾和困惑,他們體驗到危機感,這促使他們要關注自我的發展和變化。這階段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逐漸形成的時期。二是情緒的變化。少年期的身心發展和所面臨的發展中的矛盾,使他們的情緒都會出現不平衡乃至暫時性的紊亂。如煩惱、孤獨、壓抑等消極情緒體驗。三是自我中心。他們開始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所關注的就是他人所關注的。四是逆反期。這是這階段最普遍的心理特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強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這些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如同石頭的一條條紋路,你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摸清了,才能在工作中事半功倍,打開學生心中的石頭。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在工作中講究一些策略。
一、 肯定學生
對于班級中的一些調皮鬼、搗蛋學生,教師既不能遷就放縱,也不能一味求全責備。我們常說的對學生要動之以情,不光要有情,還要“知情”。所謂“知情”就是要深諳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把握兒童的心理特點,了解他們的人格和人性,關心他們,尊重他們,要消除偏見,客觀全面公正地看待他們,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樹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捕捉有利時機進行誘導、啟發、教育,以點帶面,以量變促進質變。
曾經,班上有個學生,叫吳,一個長得很清秀卻只會寫自己名字的男生。升初二時,就有“好心人”告訴我他的許多“才能”,課上不僅不認真聽講,還經常干擾老師講課,影響其他同學聽課;一到下課滿學校跑,當然別指望他做作業了。開學后,我一直沒找他,在一旁密切地注意著他,起初他還能收斂一點,見我沒找他,他便逐漸地“展示”他的才能。而且,還有值日生告訴了我關于他的新“才能”——每天早上,他都拿把掃帚去打掃衛生,其實是去搗亂。在掌握了“罪證”以后,我覺得時機成熟了,在一次班會課上宣布了一個決定。表揚了吳同學積極勞動,同時,“加封”他為勞動委員。在課后,我找到吳好好談了一次心。我在肯定了他勞動的同時,問他能否勝任勞動委員,同時向他提了一些要求。隨即語鋒一轉,我羅列了他平時的種種不足。他害羞地肯定了我的觀察后,向我保證以后課上一定好好聽講,不去打擾其他人。經過一學期的反復督促,多次談話,在期終“勞動標兵”的評選中,他不負眾望地獲得了全票通過。領報告單那天,他父親含著淚握著我的手說,謝謝老師,這是他長這么大第一張獎狀啊!
每個人學生發展都有各有所長。他們的智力、個性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青春期的孩子總希望得到肯定,教師不要吝嗇我們的表揚,可能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二、 批評學生
批評學生,可能是我們教師最不缺少的教育手段了。但有些班主任、教師有時對學生批評很少注重批評的藝術性與實效性,更不考慮教育效果的長效性。“好心不得好報”就是我們教育學生時常會碰到的一種情況。問題的癥結在于教師雖有好心,卻忽視了方法,更加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深層次地觸及乃至觸動學生的思想和靈魂。他們往往以師長自居,居高臨下,動輒以道德的尺度來批判學生的錯誤,甚至諷刺挖苦,揭老底,算舊賬。結果非但不能獲得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造成師生之間的隔閡和離心力。要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講究一點批評藝術。
第一,首要任務——調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建議每位將要為學生的過錯而發怒的老師,先卸下怒氣去了解下整個過程。我們班主任、教師在處理學生違規事宜時,應該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整個事情。
第二,語氣態度——平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職業意味著他放棄了個體喜怒哀樂的權利,應使自己胸懷寬廣。憤怒最容易迷失我們的判斷性。”因此,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保持心平氣和,帶著火氣去處理事情往往會使小事變大。即使利用手中的權力暫時“鎮住”了學生,但畢竟沒有讓他誠服,以后同樣會犯。反復處理只會讓學生離你越來越遠。
第三,處理原則——平等。我們老師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尤其在批評學生的時候要記住師生平等的原則。青春期的學生自尊心比較強,我們談話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通俗點說,給他們留點面子。不公開原則,私下談話批評可以達到效果的不在班會課上提起;對事不對人原則,批評某些現象能達到效果的不點名批評;標準統一原則,全班是一個整體,制度是對整個班集體起作用的,包括班主任在內的一切人違規都要處罰。軟硬兼施原則,教師在批評過程中用語要剛中見柔。剛中缺柔,缺乏安撫性;柔中缺剛,缺少威嚴性。
第四,方式方法——靈活。一是換位思考法。筆者認為經常性的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量能發現學生行為動機,從而能把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扼殺在搖籃中。而我們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同樣可以曉之以理,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存在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他們既希望要求與成人的社會地位平等,又擺脫不了兒童心理向成熟發展的過渡過程中表現出來得不成熟。當我們從尊重他們角度,讓他們擔任教師角色以后,同樣也能讓他們醒悟自己的不足。二是批評與表揚相結合法。雖說忠言逆耳,但是如果教師能在順耳中起到教育的作用,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總之,批有方法,卻無定法。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最合適、最有效的方法,用我們的耐心、愛心去感化他們,砸開他們心頭那塊影響他們健康發展的石頭。
三、 引導學生
少年兒童天真爛漫,單純可塑,既容易接受美好事物的熏陶,也容易遭受消極思想的污染。班主任的責任就是要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引導學生及時克服消極影響,誘發其潛在的美德。針對學生幼稚的特點,這種美的教育職能因勢利導,而不能搞空洞抽象的說教。將要引導學生對具體現象和事物做分析,逐步培養起分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
四、 提升水平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信息化進程不斷推進。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也在不斷的壯大,思想也越來越活躍,我們班主任在處理班級事務上,新問題層出不窮。嚴峻的形勢也迫切要求我們的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業務水平,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如果我們每一個班主任都有著豐富的知識,就能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靈活的教育策略,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實現對學生教育的目的。
青春期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他們的可塑性比較強。他們都是一個個鮮活而靈動的個體,因此在處理學生問題上,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因勢利導,找出每個學生的“紋路”,沿著“紋路”加以引導,采取不同的策略,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