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敏
【摘要】本文基于城區新建學校規模小、年輕教師比重大,鄉鎮學校缺乏骨干教師引領導致教研組活動效果不明顯的實際,以“大教研”理念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提高城區的整體教研質量。
【關鍵詞】“大教研” 有效 教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A-0016-02
“大教研”是從教育的本質出發,對教育與教學規律、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與手段的全方位立體化研究。“大教研”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寬廣的教研空間,把學校或教師急需解決的困惑和問題一同探討、共同解決,為教師的成長提供有利、廣闊的平臺。我們樹立“大教研”理念,意在拓寬教研活動,解決城區新建學校教師底蘊薄、骨干教師缺乏的問題。
一、青秀區學校教研活動現狀
筆者所在的青秀區于2005年成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城區內的中學從五所學校發展到六所中學(四所為鄉鎮學校)、七所九年一慣制學校(其中一所為民辦學校)。除鄉鎮學校外,學校規模都不大,多為后建的小區學校,班級少、學科教師人數少,教研組在開展活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鄉鎮學校缺少骨干教師,教研活動質量不高
近年來,鄉鎮學校也開始重視教研組的建設,每個科目都留有半天作為教研組集中學習、備課或上教研課的時間,教研組活動也能正常進行,但缺少較高水平的骨干教師的引領。比如,上完一堂公開課或教研課,沒有幾位教師能準確診斷上課人的優缺點,更沒有能夠對評課不恰當之處予以指正,往正確、先進的教學理念引領的骨干教師“坐鎮”。這樣一來,上課的教師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好哪里不好,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也就無法往新的高度發展。
(二)新建的有規模的學校新教師多,教研活動深度不夠
新建學校招募了不少年輕教師,為學校的發展帶來了活力,但也顯現出一些問題,如缺經驗、缺實力、缺引領人物等。教研組活動雖然能正常開展,能完成備課、聽課、評課的教研活動,但還不能深入挖掘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也就不能針對問題開展研究。
(三)小科目“孤軍奮戰”,教研活動無法正常開展
青秀區有不少小區學校,班級少,主科教師配備不多,小科目也就一到兩人,即使是編到綜合教研組,不同科目一起開展教研活動,作用不是很大,上課也沒有對比性,提升空間小。
二、關于城區內學校“大教研”的思考
(一)教研下鄉,讓鄉鎮學校成為教研“主陣地”
平時,我們開展大教研組活動時往往為了方便選擇在市區舉行,鄉鎮教師處于“客場”的地位,在活動過程中顯得拘謹,甚至不愿意融入活動中。因此,教研下鄉顯得尤為重要。
1.市區學校定期到鄉鎮學校開展交流活動,激活鄉鎮學校的教研活動。基于城區內學校的結構,我們提倡城鄉學校結對子,形成“城鄉共同體”。市區學校定期到鄉鎮學校開展教研活動,及時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帶動薄弱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用市區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影響鄉鎮學校,在相互交流、切磋的同時,使薄弱學校的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參加活動,激發他們的教研思維。例如,本城區內的南寧市第十七中學與長塘中學每學期開展“結對聯建,共創和諧”的校際交流活動,十七中組織骨干教師到長塘中學開展教學和管理交流,通過教學展示、研討,教師之間結對子、跟蹤指導等方式,激活和豐富該校的教研活動。此外,近幾年來,本城區內的四十七中與伶俐鎮中學、五十四中與劉圩鎮中學、仙葫學校與南陽鎮中學都結成了對子,每學期定期開展教研交流活動,推動了對子學校在教學管理、師資培訓、課堂教學改革等方面的共同提高。
2.組織骨干教師送教下鄉,激發鄉鎮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學行為中,鄉鎮教師在理論上明白,而實踐操作時卻不知如何下手。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引領可以縮短教研探索之路,他們高質量的課堂設計、精彩的示范課,都能給薄弱教師以良好的示范。城區教研室應該成為牽線人,設立城區人才資源庫,讓優質的資源定期與教師們分享。為了解決鄉鎮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短板,我們多次組織市區骨干教師到鄉鎮學校上作文指導課。往年我們多把研討課放在市區學校,因為這些學校的學生配合得很好,容易達成教學、教研的目的,而通過幾次實踐,我們發現放在鄉鎮學校效果依然好,說明鄉鎮學校的學生在骨干教師的指導下,也能接受高強度的訓練。教研下鄉,讓鄉鎮學校成為教研的“主陣地”,教師們放得開、敢說敢評,更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尋求改變。從管理角度來看,教研活動移步鄉鎮更便于了解鄉鎮學校的教學現狀,從而思考教研方法,以達到教研組均衡發展的目的。
(二)骨干引領,為新學校、年輕教師把好脈
新建學校年輕教師多,缺少經驗是他們的短板,接受能力強、速度快則是他們的優勢。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優勢,對年輕教師的不足之處進行診斷,指導他們進步和成長。
1.深入新建學校教研組參加活動,提高教研水平。新建學校教研組對教研方向定位還不是很明確,這就需要教研員多深入學校聽課、調研,根據當地教師的結構、學校的辦學理念幫助他們明確教研方向,向更好更高的水平發展。
2.及時發現年輕教師的問題,并給予實際幫助。新建學校的教師結構中,年輕人占較大比例,對教學特別是中考的把控顯得稚嫩些,這就要求教研部門要對他們給予關注,發現問題并及時診斷和解決。例如,今年的兩次模擬考后,測試數據顯示本城區一所新建不久的學校語文成績不佳。為了診斷其中的原因,我們組織初中語文教研中心組成員到該校進行了調研,發現該校上初三的教師皆為年輕教師,有的是第一次上初三,缺乏經驗。于是我們組織兄弟學校的骨干教師就兩次模擬考中該校的學生答題明細分析表對薄弱環節進行歸整、梳理,診斷出病因,“對癥下藥”,中考時該校的語文成績比兩次模擬考有大幅度的提升。抱團取暖,解決一些學校教研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充分展現了“大教研”的作用。
(三)擴大教研群體,借“他山之石”提高教研質量
針對本城區內的學校畢業班教師多是“孤軍奮戰”,不能全方位把握中考方向等現狀,我們通過多種途徑謀求“突圍”,巧借“他山之石”,邀請重點學校、市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到城區與教師進行交流,扎實開展集體教研活動,激活了學校閉塞的理念,提高了教研質量。
1.與高校專家建立“師徒”關系,享受高品質的教研指導。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往往是通過不斷實踐、磨練、再實踐、再磨練獲得的,而將經驗提升到理論高度對他們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為此,我們邀請大學的教授、博士到城區對教師進行論文寫作培訓,或做各類的講座、進行專業指導等,課后再互留網絡交流方式,以便隨時請教專家。課后我們與教師交流時發現,他們對這種高規格、高效率的指導方式非常認可。
2.與市直屬學校教師建立合作關系,分享前沿信息。在新課改背景下,更新教育觀念是我們一直要解決的問題。市直屬學校教師配備齊全,教研組建設完善,由他們引領我們的教師進行備課更全面、更精準。例如,我們嘗試邀請市直屬學校、重點學校的教師以及市語文骨干教師到城區學校參加初三語文的復習備課,通過城區教師主備、市直屬學校教師的點評和指導,把前沿信息融入備課中。這種城區學校與市直屬學校零距離開展活動的方式擴大了教研群體,提高了教研質量,切實體現了“大教研”理念。
教研工作不能僅限于一個內部的小圈子,而要努力超越區域、超越空間,甚至超越自我,形成“大教研”。我們要讓“大教研”成為提升學校教研品質、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催化劑,促進學校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和教師專業水平的有效提高。
(責編 周翠如)